找到 以美食之名 中国巴厘村再现南洋味 相关景点共 7500 条
方成豫墓
2023-03-24
方成豫墓位于五里牌街道办事处火炬村,年代为清代。2019年11月26日,临湘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墓外缘为起点,四向向各至30米处。建设控制地带:四向各至保护范围外50米处,方成豫墓,方成豫墓简介,方成豫墓岳阳市临湘市方成豫墓
南湖书院
2023-03-18
在明末,宏村人在南湖北畔修建了六所私塾,又称依湖六院。在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此六院被合并,取名以文家塾,又称南湖书院。中文名:南湖书院别名:依湖六院地理位置:安徽省黟县面积:6000m²始建时间:待考主要楼阁:志道堂
冠县联民玫瑰园
2023-03-17
冠县联民位于冠县烟庄街道办事处东南庄村张甘路路西冠县联民农业科技示范园内,占地500亩,以现有种植的农业资源和农产品、农耕文化为前提,发展观光、休闲、采摘、购物、品尝、农事活动体验和传统农耕文化回味为目的,把新农村建设与体现传统农业风貌相结合
凤冈玛瑙山景区
2023-03-09
玛瑙山营盘位于遵义市凤冈县绥阳镇玛瑙村,始建于南宋末年,扩建于清咸丰年间,是中国南方古军事建筑中的奇绝,2001年被列入贵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营盘遗址分地面和地下两大部分:地面部分以金盘山中营为中心,四周有六个营盘遥相呼应;地下部分有金盘山洞和子营秘洞
聚星堂古民居建筑
2024-01-15
聚星堂古民居建筑地址:安化县江南镇洞市村时代:清代类型:古建筑保护范围:以围墙墙基为起点,四向各至20米处。建设控制地带:自保护范围外四向各延伸20米公布日期:安政发﹝2011﹞22号2011年7月,聚星堂古民居建筑,聚星堂古民居建筑简介,聚星堂古民居建筑益阳
崇华沟遗址
2023-10-07
崇华沟遗址位于白银市景泰县中泉乡崇华沟村,占地面积约8万平方米。该遗址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属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文化层厚0.40米—1米。遗址内有多处墓葬,多为石板棺(竖穴土坑)葬,个别为土窑。葬式以侧身屈肢葬为主,也有个别二次葬。
八卦营城址
2023-10-06
八卦营城址位于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永固乡八卦营村西北,以汉初名将霍去病在此布八卦阵击退匈奴得名.城址占地广达42万平方米。城垣残高4米,夯土建筑。东、南各开一门,内有宫城、内城、紫营台。内、外两重护城河,各宽8米、10米。遗址有大量汉砖瓦残片、灰陶片
龙树坝
2023-09-26
龙树坝龙树坝村位于新街镇西南5公里,龙树坝的梯田因水里的含养成份跟其它地方的梯田不一样,所以浮萍多,以红色绿色黄色为主,色彩艳丽。到龙树坝的人很少,要走几个小时的路;有车要越野或者小型车。到景点后要爬上半山腰;要走很窄的田梗路,很是艰难
解立敬墓
2023-09-21
新州镇东坡村东·清代解立敬(1584~1655),字念显,号诚斋,黄平新州人,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举人,历任陕西华阴知县、云南赵州知州、湖东道按察副使、广饶衡徽巡抚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墓以土封石围,呈丘圆形,高1.2米,底径4.02米
任氏墓地
2023-09-17
任氏墓地年代为清,位于宝梵镇广教村,类别为古墓葬。2012年9月3日,任氏墓地被公布为蓬溪县第五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墓、碑外沿向东、南、西、北各延伸10米为界,任氏墓地,任氏墓地简介,任氏墓地遂宁市蓬溪县任氏墓地
慧照院
2023-09-07
慧照院年代为清,位于蓬南镇同乐村,类别为古建筑。2012年9月3日,慧照院被公布为蓬溪县第五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古建筑外檐向东、南、西、北各延伸50米为界,慧照院,慧照院简介,慧照院遂宁市蓬溪县慧照院旅游指南
愿果寺摩崖造像(含后山墓地)
2023-09-07
愿果寺摩崖造像(含后山墓地):位于黄鹿镇金燕村,造像开凿于唐代,露出墓地为宋清代。保护范围:1.愿果寺摩崖造像:以现愿果寺围墙为界。2.卧牛山墓地:墓葬群占地范围外延10米。建设控制地带:1.愿果寺摩崖造像:保护范围外延5米
南王冯云山在古林社住址
2023-09-05
南王冯云山在古林社住址级别:县级时代:1847年地址:位于桂平市金田镇茶林村古林社屯曾屋内保护范围:金田古林社东门内左侧横屋三间,以四周外檐滴水为界属保护范围。建控地带:保护范围外方圆30米,为建设控制地带
邙山陵墓群
2023-10-27
邙山陵墓群,是中国最大的陵墓群遗址,现为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东西长近50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的邙山上。中文名:邙山陵墓群外文名:无类别:陵墓群位置:河南省洛阳市意义:中国埋葬帝王最多的地方面积:360多个自然村海拔高度:120米-340米
锦溪近现代民间壶具馆
2023-10-22
中国茶道,历史悠久。茶艺随茶流淌,茶叶年年飘香,茶具凝固时光。对往昔的回味,茶具是一个不错的凭藉。一方面是制作者的智慧,一方面是使用者的才情,使得历代茶具成为一段历史、一种艺术的最好见证。中国近现代壶具更是融合了悠久的制作工艺,不断推陈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