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搜索
搜 索
找到 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意外发现雪豹的身影。这是近半个世纪以来雪豹首次在贺兰山重现 相关景点共 7500
西周沣西车马坑
西周沣西车马坑
2023-11-04
西周沣西车马坑位于西安市长安区马王镇张家坡村附近,是西周初年成康王时代奴隶主墓葬车马殉葬坑。因位于沣河西岸,故得其名。西周时期,奴隶主死后,往往让生前座马以及车夫等一同陪葬,以求死后依然能够享受生前奢华风光。西周车马坑发现再次印证了奴隶社会殉葬风俗
栖霞李氏庄园
栖霞李氏庄园
2023-10-31
李氏庄园,位于栖霞市东北三十公里臧家庄镇马陵冢村。清末,村中有李氏六兄弟,家中一贫如洗,像许多山东农民一样,闯关东找活路。兄弟中老大李绪尧来到海参崴,起初靠摆小摊卖香烟维持生计,一次偶然机会,他发现俄国人非常喜欢吃中国产螃蟹,于是便做起了贩卖螃蟹买卖
黔中郡遗址
黔中郡遗址
2023-10-24
介绍黔中郡遗址位于沅陵县城西二十里窑头村。据考古发现,古城遗址占地面积达11万平方米,曾相继出土了大量秦砖汉瓦和鬲、钵、豆、罐壶及铜戈、铜剑、铜箭簇等兵器。据中科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和湖南省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专家组采用地质雷达等国际先进科技手段初步查明
洪婆山沙丘遗址
洪婆山沙丘遗址
2023-06-27
洪婆山沙丘遗址(4407050037),位于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南部崖门镇梁黄屋村洪婆山脚一片沙地上,西北靠古斗山脉洪婆山,东南临崖门海口和黄茅海。该遗址于2008年8月文物普查时发现,分布面积约20000平方米,遗址上采集有少量陶片和磨制石器
赤科山
赤科山
2023-10-29
赤科山位于玉里镇东方海岸山脉上,这里可是台湾主要种植金针花地方,金针花又称为是萱草,每年一到了8、9月,就是金针花开花时期,那时海拔800公尺公上山坡是一片金黄,盛开在碧绿草地上,不论是远望或是观都令人赏心悦目,金针花开时总是让游客惊艳、赞叹不已
合江城垣
合江城垣
2023-09-15
合江,遗存在城区内明代城干垣2000米,张家沟、河街、水洞街城垣旧貌依然;与县城隔江相望清代白塔,为合江古县城象征。白沙镇唐代合江县城遗址,九支镇宋代安溪县城遗址,榕右乡榕山城遗扯,合江镇安乐山城遗址,城郊隋代刘珍修道成仙云台寺
陡水佛瀑
陡水佛瀑
2023-11-09
陡水佛瀑瀑帘宽10米,落差30多米。隆隆瀑声悠悠入耳,瀑水拍打石崖,溅起纷飞水珠翻浪冲天,引来阵阵彩虹若隐若现。瀑布深处,有一个天然水潭,清澈见底,水流透凉,人称冰水潭
高山牧场度假村
高山牧场度假村
2023-10-11
高山牧场度假村高山牧场度假村位于县城东南约76公里处叶亦克牧场西南,海拔3000多米,这里牧草青青、牛羊成群、观有高山气象台亭亭玉立、远望有昆仑雪峰直逼眼前。在这里你可以骑马上雪线采雪莲,也可以执羊鞭感受牧羊人惬意,也可以席绿毯遥望雪峰与周公梦中相会
高尔山古塔
高尔山古塔
2023-07-12
该塔始建于公元1088年,经过千载风雨残蚀,高尔山古塔却雄姿屹然,独领,该塔是抚顺地区现存最早古塔,塔高14.10米,直径为6.8米,全塔呈八角形,为八角九级密檐式结构
杨汝谷夫妇合葬墓
杨汝谷夫妇合葬墓
2023-03-31
杨汝谷夫妇合葬墓位于山口乡百子村石门湖畔狮子口大桥左侧纱帽山上。为夫妇合葬墓(杨汝谷夫人姓刘)。有墓圹、墓碑,正前墓圹石上是浮雕仙鹤图。距墓2米处立方形华表1对,高2米,左右两侧碑文由保和殿大学士张廷玉题
野山峡
野山峡
2023-11-30
目的地介绍野山峡风景区地处具有塞外明珠美称延庆,距北京城区74公里。位于扬琴县城西北5公里处,由北京驱车只需40多分钟。这里群蜂竟举,重峦叠粹,植被丰茂,共有景点30个,各个景点都有一段神奇故事,所以人们称这里为————神奇野山峡野山峡风景区有大佛寺
大王山风景区
大王山风景区
2023-06-30
大王山位于灵乡镇东南,连接暮阜山脉主峰,海拔800米,素有小井冈山之称。这里群山环绕,山势险峻,环境优美,气候宜人。2004年先后被列入省级生态林业多样性物种保护区和省级森林公园。主要景点有10多个溶洞、12条瀑布、山顶碧池、松竹海等
阳坝生态旅游风景区
阳坝生态旅游风景区
2023-02-27
康县阳坝生态旅游风景区位于甘肃省康县东南部,景区总面积504.93平方公里,境内气候温润、景色秀丽,有红豆杉、香樟、白皮松等国列珍稀树种40种;有金丝猴、金猫、大鲵等国列珍稀动物36种,又自然景观200余处,森林覆盖率高达70%以上,居全省之首
石泉老街
石泉老街
2023-10-04
城区南北宽1公里,总面积为3平方公里
翠湖旅游景区
翠湖旅游景区
2023-09-17
1959年开始动工兴建,次年8月大坝建成蓄水,蓄水量170万平方米。后县委、县府充分利用自然条件,1983年将水库兴建为旅游风景区,因山青水秀,翠色可人而命名翠湖。翠湖二字由著名书法家李半黎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