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 北京云居滑雪场什么时候开 相关景点共 5414 条
云腾飚驭祠
2023-08-12
云腾飚驭祠坐落玉笥山元阳峰南,距县城五公里,初名云储寺,又名南祠,始建于唐天宝六年(747)。宋真宗时赐额云腾飚驭,祠后加建先觉楼(梦楼)奉祀华山道人陈(希夷)卧像。1987年于原址重修云腾飚驭祠和先觉楼,仿古规制
桂坂卧云草堂
2023-05-25
桂坂卧云草堂(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第四支队成立大会旧址)位于潮安区凤凰镇东兴桂坂村,年代为1949,类别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2020年4月16日,桂坂卧云草堂被公布为第四批潮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桂坂卧云草堂,桂坂卧云草堂简介,桂坂卧云草堂潮州市潮
云州文笔塔
2023-09-28
云州文笔塔云州文笔塔位于云县县城北面约1公里的火石山顶,建于清朝乾隆壬寅年(1782年),高约20米,分九级,系密檐式方形实心砖塔。第二级以上,每级四面正中各有一浅穴佛盒(未设佛像),塔基为红砂岩条石,塔顶为铜质葫芦形宝瓶,其下四角各悬一只铜铃
翠云廊公路
2023-09-16
翠云廊公路南起七曲山大庙,北止于剑阁县,全长约50公里,公路两旁生长着近8000余株古柏(含剑阁至阆中段的翠云廊),号称三百里长程十万树。由近万株行道古柏组成的绿色长廊,民间又叫皇柏,也称为张飞柏,传说是当年三国名将张飞驻守蜀国阆中时号召人民所植
云泉晓钟
2023-07-24
云泉寺由大雄宝殿、华光庙和观音阁及钟鼓楼联构而成,占地三亩多,建筑面积1600多平方米,它的来历还是一个谜,相传云泉寺是明末清初由吴懋修首倡修建的,寺内大雄宝殿右侧菩萨厅的梁上也有建于大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等字样,这与吴懋修兵败归隐故里的年代亦相吻合
慈云古庵
2023-07-22
慈云古庵位于磨心山月平岗巅南,建于请乾隆年间(1736——1795),距今有240多年历史。1983年,高亭居士陶福根牵头募资重修,由大雄宝殿,三圣殿、蓬莱园等组成。上海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为慈云庵重写了门匾并撰写潮有音松听韵,山不尽水无边门联
韦云淞别墅
2023-05-29
韦云淞别墅韦云淞别墅位于容县松山镇政府内,座东向西,始建于1930年,是由前后楼及左右横廊组成的庭院式中西结合的建筑群体,前楼是由门楼、平房、炮楼三位一体的布局,主体建筑为高两层的四阿顶楼房,后楼亦是一座二层四阿顶楼房,两边次间前面的墙体砌成半边六角形的形状
合肥开福寺
2023-07-28
开福寺,位于安徽省省会合肥市西郊大蜀山之南麓,是唐代蜀僧慧满法师卓锡弘化之所。总建筑面积3万2千平方米,可容纳常住僧人百人以上,满足各界信众礼佛、朝拜、听经闻法需求,也可供广大香客、游人参拜观光
北京航天城
2023-03-20
北京航天城,世界三大航天员中心之一的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所在地,也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所在地、位于北京西北郊,是中国第一个也是世界第三个具有透明控制能力、可视化测控支持能力、高精度实时定轨能力、高速数据处理能力、自动化计划生成能力和清晰
巴音云都尔敖包
2023-10-10
巴音云都尔敖包巴音云都尔敖包位于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县城以西,与县城直线距为41km。巴音云都尔敖包又名独山敖包,它得名于此地突兀耸立的孤独山峰—巴音云都尔山,它四周为广阔的戈壁草原,除此之外再无他山,因此又名独山,它是这里最明显的标志
武乡大云寺
2023-07-09
武乡大云寺武乡大云寺(第五批国保)时代:宋地址:武乡县城西25公里故城镇故城村创建年代不详。据寺内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重修碑记载,寺曾为东汉涅氏县治所,初名岩静寺。北齐河清四年(565年)重修。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改称今名。金大定年间重建三佛殿
留云禅寺
2023-10-23
留云禅寺坐落于上海嘉定南翔镇,1500年前南北朝时,一位农民在种地时掘到一块一丈见方的巨石,随即便有两只仙鹤飞来停在上面,有一个名叫德齐的和尚看见后,便认定此处是佛地仙迹,于是天天骑上仙鹤四处化缘集资,在此兴建了白鹤南翔寺,当时香火十分旺盛,遂因寺成镇
桂林云峰寺
2023-04-30
云峰寺是桂林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桂林市区象鼻山西南麓。相传唐代这里曾建有温灵庙。宋嘉定七年(1214)方信孺在此建一书斋,取名云崖轩。明代这里又建范方祠,祀范成大、方信孺。清代改为寺,名云峰寺,后又改寺为庵,名福利庵
渠县云峰塔
2023-09-20
渠县云峰塔是一座位于四川省达州市渠县临巴镇石桠村一绝壁四立的小山上,古朴庄重、巍然壮观的石塔。塔下岩边,尽是奇形怪状的落石,有的独立耸峙,有的彼此依靠,有的重叠拼凑,不一而足。从羊肠小道上得山来,一石塔耸立于眼前,云峰塔到也
云氏大宗祠
2023-09-11
云氏大宗祠建位于文昌头苑横山村。宗祠原名维山公祠,创建于明永乐年间,坐落于头苑下村,清康熙年间迁到横山村,道光年间重修并改名为云氏大宗祠。宗祠自民国四年重修至今已89年,由于历经兵荒马乱,族亲四处避难,生活困苦而致年久失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