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 北京免费又好玩儿的地方有哪些 相关特产共 7500 条
大红梨
2023-08-04
大红梨:大红梨河北省肃宁县的管中村特产大红梨有三个品种———红国宝、大红喜、大红宝,是管中村果农协会在2004年从北京农科院郑州果品研究所引进的。管中村果品协会理事长张九宏说,这三种梨是由荷兰红梨和新西兰红梨杂交后产生的新品种,果形如苹果,端正饱满,果皮红艳极
内画壶
2023-08-02
内画壶:北京内画壶,即鼻烟壶,一般用料器为原料,名贵的则用玉、水晶、玛瑙、翡翠制成。制作时,先将原料制成或刻成小扁瓶,用铁纱在瓶内摇磨,使内壁平滑并呈乳白色,然后用极其精细的竹签制成的纤细勾头画笔,伸进鼻烟壶内,把画稿或画样临摹在内壁上,内容有书法,由水、花鸟
小笼烧麦
2023-07-02
小笼烧麦:小笼烧麦临清的小笼烧麦也是最受人们欢迎的精美面食。一笼烧麦30几个,如莲花瓣式排列,在外型上成石榴嘴形,既有别于北京一条龙的大麦穗烧麦,也和天津荷叶皮烧麦不同,馅有羊肉、牛肉、肉三鲜、蟹肉之分。现在大多以羊肉为馅,但不腥不膻,再蘸以双醋、香油,令人百
海口煎堆
2023-12-03
海口煎堆:海口煎堆是海南海口一道美味可口的传统小吃,属于元宵节食品。煎堆是一种油炸米制品,其色泽金黄,外形浑圆中空,口感芳香酥脆体积膨大滚圆,表皮薄脆清香,而又柔软粘连,馅又香甜可口。海口煎堆馅料有花生糖、椰蓉、豆蓉、冬瓜糖果、椰子丝、芝麻、肉丁和冬瓜糖等,食
花鱼
2023-11-17
产于沙井松岗咸淡水的河边,沙田和浅海滩之淤泥里,钻洞为房,当退潮泥露水面时,常出洞蹦蹦跳跳玩耍,故称跳跳鱼,又因其身上布满花点,又称花鱼。花鱼清蒸、煎和煲汤均可,尤以花鱼煲枸杞菜汤,有清肝明目之功。(深圳)
楠溪香鱼
2023-09-02
楠溪香鱼:香鱼,是楠溪江一种奇特、名贵的淡水鱼,体长15到20厘米,一条重约二、三两至半斤左右。楠溪江盛产香鱼,闻名已久。早在明朝万历年间,楠溪江就产有香鱼。据明万历《温州府志》记载,香鱼长三四寸,味佳而无腥,生清流惟十月时有,与乐产少异。《雁荡山志》又载:凡
三河小熏鸡
2023-08-05
三河小熏鸡:小熏鸡小熏鸡是三河一道传统美食,既可以用于佐酒下饭,又可以当主食食用。其色泽金黄泛红,肉质鲜美,清香爽口,享誉京津廊一带,成为人们走亲访友的馈赠佳品。小熏鸡始创不详,清朝末年市场便有销售,距今已有百年历史。有证可考于清朝末年三河城内一洪姓人家以此为
津市炖粉
2023-10-30
津市炖粉:津市炖粉是湖南省常德市津市的特产。炖粉在津市,只有圆的,不吃扁的,炖的滑溜溜一根,一直溜到喉咙里,溜进心里,配上香浓的牛肉汤底和炖的又香又烂的牛肉,怎一个美字了得。津市炖粉就是米粉火锅,新近出现的事物。当地人每逢节假日,都喜欢邀上三亲四友,找一家小餐
庆丰包子
2023-12-12
庆丰包子:庆丰包子作为北京包子的代表,薄皮大馅,外形美观,食之松软有劲,汁多爽口,味道鲜美。
艾茸粄
2024-01-11
艾茸粄:每年农历正月,田野上有着三五成群的采艾人。陆河山区,秋收后的田野,经过初冬小阳春的爱抚又经历寒风细雨的洗礼之后,田艾(又称黄花梦)便一丛丛,一株株生长在旱地里和蕃茨地里,它是一种陆河人钟爱的食用草本植物。它细骨柔软的茎,蜂翅大小的叶子,粘有细嫩的绒毛,
米易雪梨
2023-12-07
米易雪梨:米易种梨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在科技不发达的过去,米易的梨大多是山野中自生自长的又酸又涩的火把梨、水扁梨、称砣梨,品质差、产量低。经过科技人员和种梨区群众多年的探索努力,米易梨开始走向优质高产,逐渐扬名四方。近二十多年来.米易先后引进了金川雪梨、金花雪梨
子长八楞南瓜
2023-12-30
子长八楞南瓜:八楞南瓜:子长南瓜很多,但风味品质最佳的要算八楞南瓜,特别是种在红胶泥地里的品质最佳。楞深而瓜皮坚硬,肉厚而今瓤少,又粘又甜,吃起来十分爽口。一、生长环境南瓜适宜生长在高温干燥的气候条件下,又可耐高温高湿,但土壤湿度过大不利生长,土壤相对湿度以5
百花豆腐
2023-12-20
如果没有清蒸汁时,则此道料理中,可以1又1/3大匙生抽加入1又1/3大匙的水以及少许香油一起煮开代替清蒸汁。豆腐是汉族传统豆制品,是我国炼丹家——淮南王刘安发明的绿色健康食品,深受人们的喜爱。这道百花豆腐就是一
馄饨老鸭煲
2023-09-05
馄饨老鸭煲:馄饨老鸭煲是一道嘉兴西塘的土菜,据说是这里的烧窑工发明的,因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于是窑工们就地解决,在窑里炖起了老鸭,但光光是鸭肉,又吃不饱,便有窑工在煲里加入馄饨,既可以充饥,又补充了营养,一举两得,馄饨老鸭煲便在窑工中间传开来,后来西塘百姓
青草坝萝卜
2023-07-05
传说当年曹操下江南带领83万人马路过青草坝,官兵又饿又渴,曹操看到当地的萝卜又大又多,于是就下令官兵们吃,吃了三天三夜没吃完,剩下的萝卜就化成江水,流下去把下江人淹得喊天叫地,三天不退。据当地的百岁老人高百诚回忆,其祖上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