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搜索
搜 索
找到 北京附近滑雪场哪个最好玩 相关特产共 2628
蔡记蒸饺
蔡记蒸饺
2023-10-18
蔡老先生早年在北京皇宫里帮厨,辛亥革命之后,蔡士俊流落于北京街头,为了养家糊口,在帮朋友的帮助下,在北京前门外开一小饭店,经营蒸饺、馄饨,生意倒还红火。几年后,蔡士俊携家眷辗转来到郑州。1919年在西二街开店重
老蔡记蒸饺
老蔡记蒸饺
2023-10-18
蔡老先生早年在北京皇宫里帮厨,辛亥革命之后,蔡士俊流落于北京街头,为了养家糊口,在帮朋友的帮助下,在北京前门外开一小饭店,经营蒸饺、馄饨,生意倒还红火。几年后,蔡士俊携家眷辗转来到郑州。1919年在西二街开店
永清胡记烧鸡
永清胡记烧鸡
2023-08-05
永清胡记烧鸡:始于清末,早于北京经营,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亲传四代,奉承独家中药秘方薰煮,煮至骨,肉相离而形不散之细处。葆有口味香润、松嫩、细腻之特点,畅销北京、廊坊及周边区、市、县,胡记烧鸡是永清知名老字号。永清胡记烧鸡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汉族名小吃。始于
窝窝肘
窝窝肘
2023-07-15
窝窝肘:窝窝肘窝窝肘原名酱肘子,由北京传入开封。北京天福号酱肘子誉满京城,清朝末年为定期贡送进宫食品。近百年前,开封北味芳店主慕名赴京,带回样品研习生产,烹制出独具中原特色的酱蹄桶。建国后,市食品公司酱肉商店挖掘改进传统工艺,精心制作该品。因其形似窝窝,故名窝
郎家园枣
郎家园枣
2023-06-10
郎家园枣:郎家园枣是赫赫有名的北京特产水果。在朝阳区王四营乡的500亩枣园内,一颗颗红艳艳的枣子挂在枝头,宣告这一阔别北京市场40多年的特优枣品种恢复种植成功。栽培历史悠久、中外驰名的郎家园枣以朝阳区高碑店乡郎家园产地命名,清朝时被列为皇宫御房贡品之一。随着城
玫瑰饼
玫瑰饼
2023-06-09
玫瑰饼:玫瑰饼是北京著名的京式四季糕点之一。又称做内府玫瑰火饼。玫瑰饼酥皮清楚,口感酥松绵软,玫瑰香味浓郁。北京初春三月,藤萝饼刚刚吃过,农历四月便是玫瑰花盛开的季节。用玫瑰花做饼,是北京人喜食的应时点心。旧时,也是大户人家的一种小吃。《清稗类钞》中曰玫瑰花坐
馓子麻花
馓子麻花
2023-12-03
馓子麻花:馓子麻花是北京清真特色代表小吃,老北京小吃十三绝之一,也是北京著名的传统小吃。馓子麻花制作比较麻烦,是用面粉加发酵面和水揉在一起,成面团,搓成股拧成麻花形,入油锅用七成熟热油炸透炸熟捞出即成。馓子麻花古名为环饼、寒具,其特点是色泽棕黄油亮,质地绵润松
豆汁儿
豆汁儿
2023-06-09
豆汁儿:北京以及承德地区久负盛名的传统风味小吃。具有色泽灰绿,豆汁浓醇,味酸且微甜的特色。豆汁是北京具有独特风味的冬、春季流行小吃。尤其是老北京人对它有特殊的偏爱。过去卖豆汁的分售生和售熟两种。售生者多以手推木桶车,同麻豆腐一起卖;售熟者多以肩挑一头是豆汁锅,
白煮肉
白煮肉
2023-06-09
白煮肉:北京特产—白煮肉,北京传统名菜,汁浓味厚,入口滚烫,吃过的人都赞它:肥而不腻、瘦而不柴;嫩而不烂、薄而不碎。再点缀上碧绿的香菜与晶莹的酱汁,看上去就透着香气,是春节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味。此菜创始于明末的满族,约有300多年历史,清入关后从宫中传入民间。
麋鹿
麋鹿
2023-08-24
北京南海子皇家猎苑中已有数百年人工圈养历史的圈养种群,也因1900年战乱而灭绝,1920年国内最后1只麋鹿死于北京的万牲
姜丝排叉
姜丝排叉
2023-06-09
它不但是北京传统小吃,也是北京茶菜的一个品种。茶菜是满族、回族礼仪性食品。满族人在设席宴客时,习惯用茶及茶食为先,然后才是冷荤、热菜、甜食、汤等,一定按顺序上。回族人不饮酒,但为了礼节,多以茶代酒,因而茶菜是
京城奶酪
京城奶酪
2023-06-08
作为北京风味小吃的奶酪,在历史上,原本属于蒙族的食品,即使后来奶酪进了北京,也
炸果子
炸果子
2023-12-31
炸果子:过年酒碟子里的唯一油炸物,不知怎么就叫果子或果果,我不愿用书上的学名生硬的全国统一地更名,直呼其原名更觉泾川的小吃,如陆食一样,陆字我不知用哪个同音汉字好。过年的吃物。各种都重要,陆食看家境和来年吉利,果子是更高一筹的,陆食不用油不用麦面,院里有土蜂有
卤煮火烧
卤煮火烧
2023-12-03
卤煮火烧:卤煮火烧,简称卤煮,是北京传统特色小吃,起源于北京城南的南横街,据说光绪年间因为用五花肉煮制的苏造肉价格昂贵,所以人们就用猪头肉和猪下水代替,经过民间烹饪高手的传播,久而久之,造就了卤煮火烧。卤煮火烧是将火烧和炖好的猪肠和猪肺放在一起煮,辅之以炸豆腐
林黄粑
林黄粑
2023-12-03
林黄粑:无论在泸州哪个地方你都会听到热情好客的泸州人谈起有名的林黄粑吧!是的,林黄粑确实有名,它在泸州可算是享受了风头,它那味道让人吃在嘴里香到肚子里。林黄粑这个名字可谓是叱咤风云,它让多少泸州人换了口味;它让多少泸州人把它当作饭余闲谈;它也让多少泸州孩子尝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