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搜索
搜 索
找到 半截楼村西遗址 相关信息共 7500
石窊龙王庙遗址
石窊龙王庙遗址
2023-11-01
石窊龙王庙遗址,位于神池县义井镇石窊东。创建年代不详。庙毁于1988年,现仅存正殿基址。坐北向南,占地面积113平方米。基宽7.2米、深6.3米、高0.4~1.1米。清代建筑
新会茶坑村
新会茶坑
2023-06-27
新会茶坑是陈皮之乡、启超故里,广东唯一上榜的乡村2015中国十大最美乡村。梁启超故里、陈皮之乡——新会茶坑茶坑,位于珠江八大出海口崖门水道银洲湖畔,背靠凤山,田野、鱼塘环绕四周,大榕树、石板巷、青砖房有序分布,可谓依山傍水,钟灵毓秀
红春民俗文化村
红春民俗文化
2023-04-26
红春民俗文化,位于宜都陆城,明清徽派建筑风格、独具清江流域民俗风情。红春民俗文化占地500亩,分为商业贸易区、居民居住区、民俗博物展览区和田园山水绿化区。修建有恢宏大气的民俗石牌坊、别具一格的池塘石滚护坡、以及厚重痕迹的石磨填铺街巷
刘钟村食用菌
刘钟食用菌
2023-06-17
刘钟食用菌:大连市长城街道刘钟现有耕地面积2200亩,蔬菜面积600亩,有农户400户,人口1000余人,农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蔬菜种植,蔬菜生产品种达40多个,是大连市无公害绿色蔬菜生产基地之一。长城街道刘钟依靠招商引资引进企业,实行了企业基地农户的
抢头岭冶银遗址
抢头岭冶银遗址
2023-06-03
抢头岭冶银遗址(第五批省保)时代:明代地址:大同市灵丘县柳科乡刁泉的自然村头岭东坡尖山脚下遗址地处柳科乡东部黄土丘陵山区,遗址东侧为东坡尖山,依山势堆集有冶炼银后留下的废碴,南北长约500米,东西宽约60米,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
红军攻克三河尖战斗遗址
红军攻克三河尖战斗遗址
2023-08-31
红军攻克三河尖战斗遗址是位于固始县城北25公里处三河尖镇黄营遗址。中文名:红军攻克三河尖战斗遗址地点:河南省三河尖镇黄营参战方:红十军、敌45、46师、盐务税警营共军指挥官:徐向前、陈赓国军指挥官:陈凤鸣、徐桐石发生时间:1932年2月
菩萨鹿民俗村
菩萨鹿民俗
2023-11-01
菩萨鹿民俗位于昌平区流村镇,距北京城50公里。菩萨鹿属于山区和革命老区,过去属于贫困区,这两年通过搞民俗旅游与休闲产业,村民收入提高很快。辖面积4平方公里,全村共有68户农户,其中菩萨鹿59户,市里买房9户,主要从事第一产业农户数占总户数的48
匡村中学旧址
中学旧址
2023-05-20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正月,匡仲谋在其宅第(无锡杨墅园)开设匡初等小学堂。民国十六年(1927)创办匡初级中学,以原来的小学为附属小学,为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的前身。匡中学创办人匡仲谋,名启墉,字裕芬,生于光绪三年(1877年)
浯溪村古建筑群
浯溪古建筑群
2023-08-10
浯溪古建筑群,位于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区黎圩镇浯溪,距东乡城区28.5千米。中文名:浯溪古建筑群地理位置: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区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气候著名景点:儒林第、状元路、绣花楼、贞孝坊所处年代:清朝保护级别:第六批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批准单位:江西省人民政
大芬油画村
大芬油画
2023-03-05
大芬油画(大芬村),是深圳众多本地客家围的其中一个,原住村民300多人。中文名:大芬油画所在地:深圳市布吉街道大芬村油画经营门店:近800家画家画工:5000多画交易市场:黄江油画艺术广场等荣誉称号:文化产业示范单位开放时间:全天门票价格:免费游玩时长:
太子墓村苹果
太子墓苹果
2023-06-09
太子墓苹果:太子墓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雁翅镇中部,面积7.5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3亩,林地9395亩。全村有农户170户,475人。太子墓坐拥永定河之美景,沿永定河一带就是本村的红富士苹果主产地慕川采摘园,果园占地500亩,依山傍水,景色十分优美。太
龙头环古村
龙头环古
2023-05-25
龙头环,清初建,雍正年间属屯(含南、北两寨)。乾隆初期分出,并以双龙环绕,头尾聚居之意,将北寨定名龙头环,沿用至今。聚落在狮滘河南面呈块状分布,建筑多为砖木结构平房。主产稻谷,次为龙眼、荔枝和甘蔗。有龙头环豆豉厂(前身是林成记豆豉厂)、缝纫厂等企业
华山遗址
华山遗址
2023-04-27
华山遗址位于浒墅关镇西北3里(即现在通安镇华山村3组、4组的地域),时代系商周,面积为0.7万平方米。1956年在省文管会组织的普查中发现,文化层厚度约1.5~2米
宝丰银场古矿业遗址
宝丰银场古矿业遗址
2023-08-03
宝丰银场古矿业遗址,包含周宁县李墩镇芹溪,以及浦源镇围城底、官司、里源、上洋,宋至明代遗迹,范围达40多平方公里。中文名:宝丰银场古矿业遗址地理位置:周宁县李墩镇芹溪所处时代:宋至明代占地面积:约40km²保护级别: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昌阁遗址
文昌阁遗址
2023-06-08
文昌阁遗址位于小东门外,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重建。阁凡五层,高约35米,阁顶四面均有朱檐,盖红黄绿琉璃瓦,顶端置一文笔峰,甚为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