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搜索
搜 索
找到 南京博物院要不要门票 南京博物院里有什么 相关景点共 7500
安徽博物院老馆
安徽博物院老馆
2023-07-28
2010年12月28日更名为安徽博物院。1958年9月17日,毛泽东同志视察安徽省博物馆时发表了重要讲话:一个省的主要城市,都应该有这样的博物馆
乌木珍品文化博物苑
乌木珍品文化博物
2023-02-25
乌木珍品文化博物苑是蒋纪林先生本着弘扬和发展乌木文化的宗旨,历经数十年的潜心收藏、精心筹备,创建了全国五个第一:收集乌木原材料5000多立方米居全国第一;乌木博物馆的规模居全国乃至世界第一;作品数量与质量居全国第一;馆内大型木雕艺术作品居全国第一
天一阁博物院
天一阁博物院
2023-11-17
天一社区居委会成立于2001年6月23日,辖区内居民住户2213户,户籍人口达5800余人,其中常住人口达3307人,暂住人口1100余人
中国河套文化博物院
中国河套文化博物院
2023-05-25
中国河套文化博物院占地面积为4.9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47万平方米,位于中国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是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群艺馆、歌舞剧院、音乐厅、科技馆、少年宫、书院、画院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公益性大型公共建筑
天津宝成博物苑
天津宝成博物
2024-01-09
介绍宝成博物苑是一座以琉璃瓦铺顶,汉白玉作栏的二层仿古建筑,总面积2600平方米。苑内设有钟乳石笋厅、生物化石厅、中华奇石厅、皇宫养心厅、巨型木雕厅、走廊古物厅、灵璧奇石厅等8个展厅,收藏有奇石珍宝、木雕珍品、名人字画等作品2000余件,富丽堂皇,经典荟萃
沈阳爱新觉罗皇家博物院
沈阳爱新觉罗皇家博物院
2023-02-21
爱新觉罗皇家博物院位于法库县五龙山下的大孤家子镇半拉山村,南距沈阳市80公里,北距法库县城20公里,有财湖景区至五龙山景区旅游线路从该村通过,交通便捷。占地面积3.5万平方米
南京长江大桥南堡公园
南京长江大桥南堡公园
2023-11-03
南堡公园1970年由南京市城市建设局筹建,1971年3月24日竣工。南堡公园绿化布置以大、中轴,两侧花坛、喷水池对称布局,公园周边与主干道两侧植雪松、紫薇700余株,3号路至金川河两侧植悬铃木、蜀桧、龙柏、广玉兰等1500株,公园绿化覆盖率达50%以上
日本驻南京大使馆旧址
日本驻南京大使馆旧址
2023-05-19
日本驻中华民国大使馆旧址位于北京西路1号、3号,紧邻鼓楼西南角。约建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占地面积12.7418亩,约8494.53平方米。现仅剩3号院内的一幢点式楼。该楼为砖混结构,高四层,建筑面积540平方米
南京锁石村生态园
南京锁石村生态园
2023-10-27
锁石村位于阳山脚下,因与天下第一碑(阳山碑材)的渊源而得名,距阳山碑材仅1公里。这里的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它是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AA级旅游景区,如今的锁石不仅成为城市人群上山下乡的新时尚,而且成为一个新的增长点,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
八路军驻南京办事处旧址
八路军驻南京办事处旧址
2023-11-03
八路军驻京办事处旧址位于鼓楼区青云巷41号(原傅厚岗66号)。青云巷41号(原傅厚岗66号)是坐北朝南的西式三层楼,建筑面积247平方米。另有生活用平房2幢6间,约80平方米。为原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公馆
南京史量才故居
南京史量才故居
2023-10-28
龙都社区:龙都社区:位于江宁区东南部,龙都是民国报业巨子史量才的故里。它有一处完好的明清民居古建筑群,被南京人称为小九十九间半的朱家大院,始建于明代,经过清代康熙、乾隆年间先后改建并遗存下来。辖内有史量才故居等古迹。……
南京路上好八连事迹展览馆
南京路上好八连事迹展览馆
2023-11-21
南京路上好八连连史室于1963年建成,1993年4月在八连命名30周年大庆前进行了扩建装修,改名为事迹展览馆。2003年为迎接好八连命名40周年,对展馆又重新进行了布置和装修,设有触摸式电脑查询系统、大屏幕电视投影等设施,再配以灯光、音响和多媒体效果
南京熊式辉公馆旧址
南京熊式辉公馆旧址
2023-05-18
熊士辉位于南京市中山北路40号。该建筑建于民国时期(具体时间不详)坐北朝南,红色瓦面,黄色拉毛外墙,假3层,西洋别墅式风格建筑,共有两幢。目前,该建筑为江苏省省级机关幼儿园用房,2006年列为南京市文保单位
南京愚园(胡家花园)
南京愚园(胡家花园)
2023-11-20
胡家花园本名愚园,位于南京城西南隅胡家花园2号,前临鸣羊街,后倚花露岗,南北长约240米,东西宽约100米,由宅院和园林两部分组成。整个花园最大的特色就是以水石取胜,是晚清金陵名园之一,号称金陵狮子林
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江南贡院)
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江南贡院)
2023-11-20
科举制度自隋创立、唐完备、宋改革、元中落、明鼎盛至清灭亡,历时逾千年。数不清的中国读书人在科举的道路上,以经史子集为本,以学而优则仕为纲,穷其一生,竭尽全力,换取仕途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