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 南京有哪地方更适合赏秋 相关特产共 7500 条
秋木耳
2023-08-18
秋木耳:秋木耳生长在小兴安岭伊春林区大自然气候的柞木上。秋木耳含有人体必需的八种氨基酸和维生素,秋木耳中酸质对消化道有良好的清滑作用,被人们誉为素中之荤使用及营养价值极高。
张秋炖鱼
2023-09-30
张秋炖鱼:此菜为阳谷地方传统名吃。最早始于张秋南街李文端师傅之手,李文端过世后,其儿子李登诚继承父亲传统工艺,取名张秋炖鱼。由于李登诚膝下无子,祖传工艺被侄子李学敏所继承,一直延续至今。京杭运河漕运时期,雅号小苏州的张秋镇,繁华压两京,舟车似潮涌,河中鱼虾鳞如
秋白梨
2023-08-24
秋白梨:秋白梨射阳秋白梨是江苏省射阳县特产,栽培历史悠久,可上溯到2000多年以前。早在秦汉时代始就被历朝历代选作贡品进贡朝庭。目前,全县种植面积达10万亩,总产5万多吨。因其果肉洁白如玉,似霜如雪,其果实以个大、体圆、皮薄、肉厚、色佳、汁多、味香甜,单果重一
马场秋梨
2023-08-03
马场秋梨:沙河市洛阳马场梨。东卢村乡洛阳村:马场秋梨。
辽西秋白梨
2023-08-17
辽西秋白梨:辽宁省为我国三大白梨产区之一,秋白梨为我国北方最古老的梨品种之一,为其喜肥水和适宜阳坡砂壤土生长的特性所决定,秋白梨选择了辽西山区农家落户,秋白梨为长圆或卵圆形的果实,平均重150克,最大的单果重183克,果实硕大,果心却很小,果皮金黄,肉质细嫩,
碧绿龙虾秋
2023-07-24
碧绿龙虾秋:海南高档宴席菜,用大龙虾,配西兰花烹制而成。为第三届全国烹任大赛获银牌奖作品之一。碧绿龙虾秋具有一个特点是摆盘美观、色彩鲜艳,虾球洁白脆爽、原汁原味、锅香十足。碧绿龙虾球是海南新款风味菜和高档宴席菜。用特产大龙虾配西兰花烹制而成。碧绿龙虾秋的主料:
塞上香哪
2023-12-29
塞上香哪:香哪,是榆林传统名食品中的一绝,其历史悠久,用料考究,制作独特。其渊源可上说溯至1000多年前的唐代。今天,榆林香哪的用料和制法根唐代的消灭饼一脉相承,只是有所改进和提高。它与其他油炸食品相比较,最独特之处在于制作时用酒和面,另外加熟猪油等其他原料,
南京钟
2023-08-27
南京钟:南京钟说起南京钟,很多南京人都感到陌生,但它的的确确又是跟雨花石、云锦一样能够代表古金陵特色的南京特产。南京钟,又叫本钟、苏钟、插屏钟,是明末清初最早在南京根据西洋钟改制的一种南京地产钟表。后来制造工艺又流传到苏州、上海等地,这些地方造出的钟表在当时也
南京板鸭
2024-01-10
南京板鸭:南京板鸭驰名中外。明清时南京就流传古书院,琉璃塔,玄色缎子,咸板鸭。的民谣,可见南京板鸭早就声誉蜚然了。板鸭是用盐卤腌制风干而成,分腊板鸭和春板鸭两种。因其肉质细嫩紧密,像一块板似的,故名板鸭。南京板鸭的制作技术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到了清代时,地方
北京秋梨膏
2023-06-09
北京秋梨膏:北京秋梨膏工艺:首先要选取当年生产的秋梨,把它们清洗干净后擦成丝条,再用纱布包紧挤出梨汁来。接着再把梨汁倒入特制的锅里熬煮。熬梨汁的锅是铜质的,锅里镀了一层锡。在熬煮梨汁过程中一定要加入蜂蜜、白糖和生姜等配料。最后还要根据不同的配方,分别加入茯苓、
天峨秋蜜桃
2023-07-23
天峨秋蜜桃:峨秋蜜桃,顾名思义,即在秋季成熟的蜜桃,由于错过春夏的水果成熟和销售的旺季,加之该果品质优,清脆香甜,口感较好,一上市就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市场供不应求。产品简介天峨秋蜜桃是从当地毛桃中选育出的一个晚熟新品种,该品种九月底成熟,果肉清甜脆爽,风味
秋实
2023-06-19
秋实:松子别名、海松子、新罗松子,为松科植物红松的种子。种仁可入药性微甘温,具有润肺、润肠通便之功效,据《本经逢原》记载:甘润益肺之效,松子营养价值也很高,含脂肪、蛋白质、糖类、钙、磷、铁等,在食用价值上可为菜肴起到增香提味作用,称之果中仙品。特点:用豆沙滚上
鸭赏
2023-07-13
鸭赏:鸭赏是一道爽口的小菜,由鸭皮、鸭胗和葱、姜、蒜经过短暂的大火爆炒,达到气味浓郁,鸭胗吃到嘴里脆而不腻的效果。南投县鸭赏的做法是选择经济价格较低的老菜鸭,剖肚并去除内脏后,涂上粗盐、胡椒等香料,再用竹片将鸭身撑开成扁平状,于阳光下暴晒数小时后放入有木炭及甘
红秋蜜桃
2023-08-06
红秋蜜桃:红秋蜜桃是遵化市独有的地方特色品种,果实圆形,平均单果重250g,最大果重512g,果面鲜红,色泽艳丽,果肉细嫩多汁,风味甘甜爽口,适合鲜食,极耐贮运,常温下可贮藏30天以上。果实成熟期正值中秋节、国庆节期间,是目前国内外少有的晚熟良种,多次被评为河
葫芦岛秋李子
2023-06-18
葫芦岛秋李子:葫芦岛秋李子早在1924年,葫芦岛市连山区张相公屯果农邢老维从盖县熊岳城一带引入秋李子,将接穗嫁接在当地山杏砧木上,试栽成功,并表现出结果早、味道美、产量高等优点,于是乎,大小虹螺山周围广泛栽培。1983年,经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