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搜索
搜 索
找到 南京高考生免费的景点 相关景点共 7500
小黄
小黄
2023-09-22
介绍小黄距离县城20多千米,是小黄、黄、新黔三个行政村统称,共662户,3000多人。小黄四周青山环抱,一条小溪从寨中缓缓流过,吊脚木楼依山傍水。小黄是侗族地区远近闻名侗歌窝。小黄侗歌在侗语中被称为嘎小黄,意思是小黄歌,足见其自成体系,魅力独特
小黄侗族
小黄侗族
2023-09-21
小黄距离县城20多千米,是小黄、黄、新黔三个行政村统称,共662户,3000多人。小黄四周青山环抱,一条小溪从寨中缓缓流过,吊脚木楼依山傍水。小黄是侗族地区远近闻名侗歌窝。小黄侗歌在侗语中被称为嘎小黄,意思是小黄歌,足见其自成体系,魅力独特
中共舟坝支部遗址——沐川县舟坝学校
中共舟坝支部遗址——沐川县舟坝学校
2023-09-12
1933年冬,中共嘉定中心县委认为笋、舟坝、凤村和犍为县同兴乡地处山区,相互毗邻,发动武装斗争可以彼此呼应,便把这些地区作为工作重点之一,派梁祚超、段其臻前往开辟工作,建立和发展党组织
白霜涧
白霜涧
2023-09-06
是集山、水、林、潭、溪谷、奇石、神滩于一体自然生态风景区。该景区植被为亚热带原始次生林,动植物种类繁多,有多种国家一、二级保护动植种类,白霜涧瀑布差80多米,宽20多米
邓禹故里碑
邓禹故里碑
2023-08-29
邓禹故里碑是记载东汉云台二十八宿之首邓禹故居地新野重要实物资料。该碑2.56米,宽0.97米,由整块青色大理石刻制而成。碑正面中间刻汉高密侯邓元公故里九个大字。邓禹,位列中兴东汉云台二十八宿之首,其故里在县城北十五里板桥铺村
安邱堌堆遗址
安邱堌堆遗址
2023-08-26
安邱堌堆遗址位于山东省菏泽市佃户屯乡曹楼村东南约100米安邱堌堆上,是新石器时代至商遗址,距今约4500多年。现存堌堆3米,长宽各500米,四壁较直,断面暴露有文化层。在该遗址发现龙山文化、岳石文化、早商和晚商依次叠压文化层
天竺峰
天竺峰
2023-08-12
天竺峰位于上高县九峰山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森林公园西面,是九峰中第二峰。它209米,亭亭玉立,有落地擎天之势悬崖峭壁,乱石穿云,人不可上,仰之落帽。相传,在很早以前,九峰崇福寺前有个和尚,去西天取回一担真经,在回九峰路上恰遇大雨,和尚一不小心摔了一跤
大庆松基三井纪念园
大庆松基三井纪念园
2023-07-15
1958年9月,松辽石油勘探局最早提出在肇州县大同镇电法隆起上安置松基三井井位,蟛位旁边有一个名叫台子小村庄。钻井队于1959年4月11日在那里开钻,从井深1050米处开始,连续在6个井段取出粉砂岩和细砂岩岩芯,都见到了油浸和含油现象
石湾宝峰塔
石湾宝峰塔
2023-06-25
石湾内大帽岗,高度为诸岗之上,建有一座吸浮屠逾百尺,称宝峰塔。当日落之际其塔投影竟达二公里远麦村内故名,称为塔峰夕照,与莲峰昼市同为石湾古六景之一。宝峰塔曾一直是石湾地标性建筑,是老一辈石湾人民精神信仰
龙公桥八景
龙公桥八景
2023-06-15
龙公桥是邵东县桐江中游一处较大河谷平原,河水纵穿一径而入,田畴万顷,风景秀丽,胜景繁多。犹如世外桃源,从邵东乘车至境内张公庙洞山岩,为龙公桥第一胜景,洞长约一里有余,约五丈,宽处八丈左右,东面洞口顶上悬岩有九叶灵芝,羽箭鸟枪射之不中
詹家湖休闲渔庄
詹家湖休闲渔庄
2023-06-09
自古道:詹家湖龙船两头翘。以龙舟赛闻名遐迩詹家湖,地处团风、淋山河、方坪三镇相辖之处,水面面积三千多亩,建筑面积三十余亩,是鄂东地区没有被污染淡水湖和主要产鱼区之一,2012年被评为全省休闲农业示范基地和灵秀湖北省级四星级农家乐
石笋公园
石笋公园
2023-06-06
整个公园绿草荫荫,古树浓密,接官亭一侧潭水碧波荡漾,是一个原生态公园。公园内最引人注目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石笋。石笋约4米,由七段大小不同花岗岩迭垒而成,圆锥体自下而上渐细而尖秃,底座有斜线纹雕饰,石面雕琢粗糙,造型奇特古朴
鼓浪石
鼓浪石
2023-06-06
鼓浪石是鼓浪屿一块石头,唐宋时称圆沙洲、圆洲仔,乃是因为小岛呈椭圆形,四周遍布沙滩,形象而称之。那时岛上巨石满坡,绿草丰茂,却渺无人烟,颇为荒凉。在鼓浪屿西南部美华海滩,灏海有三五块礁石,其中一石约六七米,中部被海浪冲蚀成如门状一个大洞
柳州文庙杏坛
柳州文庙杏坛
2023-05-29
杏坛是纪念孔子办学设教而建建筑。因《庄子》有孔子游乎淄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记载,即以瓴甓为坛,环植以杏,简称杏坛。重建柳州文庙杏坛坛基五级,9.43米,宽8.76米×8.76米,平面正方形,四面通达,汉白玉石雕云头,钢混金柱
焕彩沟石刻
焕彩沟石刻
2023-05-24
体长33.2米、宽3米、2米方体天然石头。碑南侧右端残存汉文维汉永和五年六月十五日和沙海字样,初刻于东汉。碑西面左端刻有两行楷书,隐约可辨首行唐姜行本四字及末行贞观十四年六月,为利用汉碑而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