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搜索
找到 南京鸡鸣寺怎么预约门票 附预约流程 相关景点共 7500
南京岩山十二洞
南京岩山十二洞
2023-11-20
南京岩山十二洞南京岩山十二洞是由江水冲刷而成的。在南京市沿江燕子矶一带的悬崖峭壁中有一系列石灰岩溶洞,历史上称之为岩山十二洞。实际上远远不止十二洞。头台洞在燕子矶南几公里处,洞正中有佛殿,洞外石壁刻有一个大寿字,系明太祖朱元璋所书
南京孙科公馆
南京孙科公馆
2023-11-03
南京孙科公馆由上海华盖建筑事务所设计,建筑面积529平方米,使用面积335平方米。整个公馆为西洋风格,与铁道部的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形成鲜明对照。孙科公馆,在今中山陵8号。占地约40余亩,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
南京谭延闿墓
南京谭延闿墓
2023-11-03
南京谭延闿墓南京谭延闿墓由著名建筑设计家关颂声、杨廷宝设计。占地面积达三百亩,其设计特点是借原有山川地势,倚山构筑曲折幽深的墓道,并置有江南园林特色的墓园,因而风格独特。谭墓的起点是紫金山的名胜八功德水。这种水自紫金山上流下,据说具有强身祛病的八种功效
南京长江观音景区
南京长江观音景区
2023-11-20
观音阁位于南京著名景点燕子矶公园西南不远处的幕府山上,如今已与头台洞、二台洞和三台洞合称长江观音景区,景区全长1.5公里,占地面积约12万平方米
武功白兔寺
武功白兔
2023-10-02
白兔始建于唐,坐落在陕西省武功县大庄镇(原在观音堂乡)观王村东侧,为唐太宗李世民冬狩之遗迹,这里西邻漆水,如素如练;东展平畴,广袤绵远;北莽塬,万马奔腾;南临渭水,沃野平坦。眺望终南翠若屏障,俯察漆渭恬荡回绕
南京颜鲁公祠
南京颜鲁公祠
2023-11-03
南京颜鲁公祠南京颜鲁公祠是为纪念我国唐代名臣和杰出书法家颜真卿的祠堂,于1998年建立,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现颜鲁公祠占地1800多平方米,除大殿、配殿、东西厢房和八字墙等均按历史原貌修葺一新外,还新建了门楼、放生井亭和曲廊等建筑
古瓦官寺
古瓦官
2023-11-20
古瓦官位于南京中华门内西南隅的花露岗。始建于东晋兴宁二年(364),原为官府管理陶业之处,因而得名。开山为慧力法师。《梁高僧传》载:释慧力,未知何许人。晋永和中,来游京师,常乞蔬食,苦行头陀修福。至晋兴宁中,启乞陶处为瓦官
南京周处台
南京周处台
2023-10-28
南京周处台周处台遗址又称周处台,地处南京城东南隅老虎头旁。位于南京市秦淮区城南老区,有43路公交到江宁路,进出交通非常便利,周处字子隐,阳羡人(今江苏宜兴),为东吴贵族周鲂之子,晋时为新平太守、御史中丞
南京幕燕滨江风貌区
南京幕燕滨江风貌区
2023-03-12
幕燕滨江风貌区位于南京长江大桥和二桥之间,主脉幕府山,依城面江,山体上下人文史迹众多,林木资源丰富,石灰岩溶洞地貌独具特色,是反映南京历史文化与自然景观特色的滨江风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彰显南京城市山水城林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特征的典型区域之一
南京明征君碑
南京明征君碑
2023-11-20
南京明征君碑是南京地区保存最好、最大的唐碑,作为化石标本也是全国罕见。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在栖霞寺山门右侧,此碑建于唐上元三年(676年),为纪念明征君而立。唐朝明增绍曾几次被皇帝征为记室参军、国子博士等,他都称疾不就,隐居深山,故称征君,又称隐君
南京浡泥国王墓
南京浡泥国王墓
2023-10-28
南京浡泥国王墓是中国与文莱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浡泥国王墓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区铁心桥镇安德门外石子岗南麓。渤泥国王墓是我国现存仅有的两处国外帝王墓之一,如今被重新开发、包装成南郊新景,入选南京新48景无可厚非。浡泥国即今文莱苏丹国
寺墩遗址
墩遗址
2023-07-19
墩遗址,位于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郑陆镇三皇庙村,距常州市区约15公里。是中国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的遗址。面积约6万平方米。1978、1979、1982年南京博物院发掘。发现了随葬玉制璧、琮较多的良渚文化墓葬
曼听佛牙寺
曼听佛牙
2023-09-08
曼听佛牙在云南省西双版纳景洪市曼听路,就在曼听公园隔壁。很小的,进正殿要脱鞋光脚。景点位置中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曼听路门票免费
南京油茶示范基地
南京油茶示范基地
2023-06-11
南京油茶示范基地是湖南神农油茶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为落实国家产业扶贫、精准扶贫、三农政策投资兴建的集农业产业化发展、油茶生产与科研、生态观光旅游为一体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之一。该基地是2010年全国油茶产业发展现场会召开地,国家级示范基地及耒阳首家油茶博物馆
南楼寺
南楼
2023-06-21
南楼与延祥、华首、明月、延庆、龙华寺、宝积、资福、香积、大慈、华岩、花手、东林寺、护圆、法云、太平、拨云、佛迹并称罗浮历代十八。中文名:南楼建立时间:梁武帝大同年间(535546)文献:《罗浮山志汇编》说明:历代十八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