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搜索
搜 索
找到 南梁陕甘边区革命政府旧址 相关景点共 7500
杨之梁烈士碑
杨之烈士碑
2023-08-20
杨之烈士碑位于莱芜区高庄街道办事处井峪村,年代为1944年,类别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2004年12月30日,杨之烈士碑被公布为济南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杨之烈士碑,杨之烈士碑简介,杨之烈士碑济南市莱芜区杨之烈士碑
三区革命烈士陵园
三区革命烈士陵园
2023-10-10
三区革命烈士陵园伊宁市三区革命烈士陵园,又名新疆三区革命历史纪念馆。1957年7月由自治区人民政府拨专款修建,位于伊宁市阿合买提江街人民公园内西侧,占地面积6.67公顷,院内有七位三区革命领导人的烈士陵墓、纪念碑和纪念馆
梁公林墓群
公林墓群
2023-10-31
公林,亦称启圣王林,位于曲阜城东13公里处,北靠327国道,倚防山,北临泗水,是孔子父亲叔纥同母亲颜征在的墓地。孔子3岁时父亲叔纥去世,葬于防山之阴,24岁时母亲颜征在去世,将父母合葬
龙川县革命烈士陵园
龙川县革命烈士陵园
2023-06-20
龙川县革命烈士陵园位于龙川县老隆镇铁场坑。龙川地处东、韩江上游,革命斗争历史悠久。早在大革命时期,龙川邑人受五四影响,为寻求革命真理,或远洋勤工俭学,或在穗参加宣讲员养成所学习,学习并传播马克思主义革命思想
鄂豫皖革命纪念馆
鄂豫皖革命纪念馆
2023-03-08
鄂豫皖革命纪念馆是信阳市委市政府的重点工程,是为缅怀先烈丰功伟绩,弘扬大别山革命精神而主持兴建的。该馆座落在信阳市北京路和107国道交汇口处,占地3万平方米,北约160米,东西约180米,建筑面积6200平方米,室内使用面积4100平方米,建筑总高度16米
蛟河革命烈士陵园
蛟河革命烈士陵园
2023-03-28
蛟河革命烈士陵园位于吉林市蛟河市,类别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蛟河革命烈士陵园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梁氏祖茔碑
氏祖茔碑
2023-08-30
氏祖茔碑位于源汇区问十乡问十村西,明朝末年山西姓由洪洞县迁移至问十村,氏祖茔碑是1930年冠英回乡祭祖时修建的。冠英,生于1895年,源汇区问十乡问十村人,曾任国民党冯玉祥部第25路军总指挥,陆军中将。解放后任苏州市政协委员,1968年病逝
鄂豫陕苏维埃政府葛牌镇纪念馆
鄂豫陕苏维埃政府葛牌镇纪念馆
2023-03-14
鄂豫陕苏维埃政府葛牌镇纪念馆位于西安市蓝田县葛牌镇葛牌街,邻柞水县,东邻商州区,距县城48公里。这是一座集文物收藏、展览、宣传教育功能为一体的革命纪念馆。1997年奠基,2001年7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隶属蓝田县文物旅游局
中共归化县东南(区委)办事处暨岩前乡苏维埃政府(支部)旧址
中共归化县东南(区委)办事处暨岩前乡苏维埃政府(支部)旧址
2023-04-05
中共归化县东南(区委)办事处暨岩前乡苏维埃政府(支部)旧址位于三明市三元区岩前镇岩前村郎官第。1931年11月,全国第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结束后,在汀州召开闽西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指出今后的工作任务是巩固和恢复各级工农民主政府,积极开展闽西北地区的革命斗争
火石梁遗址
火石遗址
2023-10-05
时代:新石器时代、商火石遗址,又名炉场,位于甘肃省金塔县大庄子乡头墩村东北14千米的沙漠戈壁腹地。遗址中心地区为沙土,远眺红如烈火,故名。面积约9.5万平方米。属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和四坝文化。1987年发现。文化堆积厚0.5~2.5米
枣阳市革命烈士陵园
枣阳市革命烈士陵园
2023-04-26
枣阳市革命烈士陵园位于襄阳市枣阳市园林路3号。枣阳市是湖北省重点革命苏区县(市),被誉为鄂西北革命的曙光。1925年组建枣阳中共党组织,1926年正式建立中共枣阳县委员会,这里曾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红色根据地和中国工农红军第26师的发祥地
将台堡革命旧址
将台堡革命旧址
2023-09-09
将台堡位于宁夏固原市西吉县城南30公里处,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小镇,将台堡据民间传说因穆桂英点将筑台而得名。将台堡红军长征会师纪念碑是为了纪念1936年10月22日红军长征三大主力在将台堡胜利会师,于1996年10月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之际而修建的
循化西路红军革命旧址
循化西路红军革命旧址
2023-09-09
近现代(19391946年)重要史迹。位于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查汗都斯乡红光村。纪念馆座北向南,东西宽46.1米,南北深44米,占地面积2030平米,一九八七年由青海省海东行署拨款修建,院内栽种了17棵柏树
梁湖都市农庄
湖都市农庄
2023-03-11
享誉都市风情乐园的武汉湖农庄位于美丽的梁子湖畔,距纸坊城区、汤逊湖大学城各十余公里。与梁子湖北咀码头,梁子岛一衣带水,北与宽阔的梁子湖大道相连直达武汉市区,交通便捷
梁皇山
皇山
2023-10-27
皇山,古称桐柏山,位于宁海县前童镇境内,因南北朝时期宣帝为避侯景之乱曾至此隐居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