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 呼伦贝尔大草原—海拉尔有哪些好玩的地方本地人写的详细攻略 相关特产共 7500 条
虎平岛海参
2023-06-17
虎平岛海参:虎平岛海参是辽宁大连旅顺口区的特产。旅顺有悠久的渔业生产历史,奉天通志记载:辽海渔业自魏晋时已兴盛,盖辽海四达,天然海产荟萃之地。据旅顺口区志记载:1907年始于的潜水器,(其设备由舢板、压气装置、导气管和信号绳等组成。)时有8套。分布于方家屯会(
清蒸飞蟹
2023-06-17
清蒸飞蟹:中国食蟹的历史悠久,《逸周书·五会解》、《周礼·天官·疱人》中均有记载。螃蟹具有舒筋益气、理胃消食、通经络、散诸热、散瘀血之功效。这个大家族的种类繁多,世界上约4700种,中国约800种,常见的有关公蟹、梭子蟹、溪蟹、招潮蟹、绒螯蟹等,今天就说说较为
上党揪片
2023-06-15
上党揪片:上党揪片就是用手往下揪的面片。无论在长治城市还是乡村,揪片都是一种家常便饭。将揉好的面团擀成薄片,用力将面一片一片地揪成纽扣大小、中间有凹的小片,甩进锅里,面片漂起即熟。这种揪片嚼起来劲道,食之有味。——摘自《美食寻香》
腊八粥
2023-06-09
腊八粥:早先年,有这么一个四口之家,老俩口和两个儿子。老俩口非常勤快,一年到头干着地里的庄稼活。春耕夏锄秋收,兢兢业业奔日子。家里存的各样粮食是大囤满、小囤流。他们家院里还有棵大枣树,老俩口精心培育,结出的枣又脆又甜,拿到集上去卖,能卖好多好多银钱,小日子过得
妫川豆塑
2023-06-09
妫川豆塑:豆塑工艺品的制作过程比较复杂,大致有以下几个环节:设计,画底画→题词→压平底画,豆子防蛀处理→选豆→摆豆→磨豆→贴豆,画配饰→剪配饰→贴配饰,画眉眼胡须,装裱。整个过程都是手工完成。对产品的艺术追求:设计精巧、人物鲜活、意境深远。对产品的技术要求:制
敖汉拨面
2023-12-16
敖汉拨面:敖汉拨面是赤峰敖汉旗的特色美食,主要用荞麦制作而成的一种面食小吃,也是赤峰著名的特色小吃之一。敖汉拨面用敖汉产的荞麦为原料(以双井乡所产荞麦面为最佳),经轧碾后,和成稍硬的面,放在长条形面案上,用特制两端有把的刀,进行挤切,直接下锅煮熟,捞出浇上卤汁
鸭母捻
2023-11-30
鸭母捻:鸭母捻的馅有四样,即绿豆馅、红豆沙、芋泥、芝麻糖,每粒的馅约15克。鸭母捻放在白糖水中煮至浮上水面即熟。传统卖鸭母捻每碗三粒,每粒的馅各不相同,为区分每粒馅的不同,在包的时候,不同馅的鸭母捻形状各异,如有的形状略圆、有的略尖等,各有记号。中文名:鸭母捻
海棠灰豆腐
2023-11-27
海棠灰豆腐:灰豆腐的来历传说有一个云南来的客商到甘洛县海棠镇来,叫店家给他煮点饵快,店家压根就不知道饵快为何物,客商有些愠怒地连说带比一通,店家还是没搞懂,于是就按他说的白色的方方的把豆腐煮了一碗端给他,客商一见生气地顺手将豆腐泼在了灶前的灰堆里。店家心疼自己
杜阮鸡
2023-11-07
杜阮鸡:杜阮鸡所谓无鸡不成宴,鸡历来是人们餐桌上的佳肴。杜阮鸡是杜阮人引以为荣的特色菜,沿入杜阮至井根道路两旁的各大小餐馆的餐桌上都有它的身影。杜阮鸡为什么有这么大的魅力呢?原来,杜阮鸡出身不凡,它们生活在丘陵山区,当地农民爱把鸡放养在山坡上,任其求生觅食,杜
宁阳牛家村犬肉
2023-10-01
宁阳牛家村犬肉:犬肉,俗叫狗肉,早先肉户常把煮熟的肉块装入用白蜡树条编制的圆形高筐内挑着赶集出售,故又称高筐肉。宁阳犬肉是省内外驰名的传统名吃,又以泗店镇牛家村的犬肉为最佳。牛家村加工制作犬肉迄今有200多年的历史。早在清雍正年间,该村以彭姓为主开始了宰狗肉的
稠粥
2023-08-12
稠粥:稠粥:用纯小米或小米中掺和一定数量的山药块、葫芦块、黄萝卜以及各种豆类(绿豆、扁豆)可做成各种不同的稠粥。一般常说的稠粥是指小米稠粥,有碱的可甜吃或蘸炒面吃;无碱的可蘸腌水或热菜食之。山药稠粥蘸腌水食之。其他各种稠粥则皆是加碱的甜味稠粥。扁豆红稠粥只在腊
新集油炸河鱼
2023-07-25
新集油炸河鱼:油炸河鱼也算新集街的小饮食一绝。把河里网来的鱼儿剖出肚腹,晾晒半干,在制作时再清洗一遍,将清洗后的鱼儿倒入撒有盐巴,花椒的面糊中,像是给鱼儿穿一身薄薄的衣服,然后,将穿了衣服的小鱼儿放进六成热的油锅里煎炸,待鱼儿表面炸成焦黄,遂捞进漏筛里散晾,即
镇隆鱼古
2023-07-20
镇隆鱼古:镇隆鱼古是广东省茂名市信宜市镇隆镇的特色美食。在信宜的美食中,有一道菜令人赞不绝口,这道菜就是镇隆鱼古。信宜镇隆鱼古就是以镇隆的塘鱼为原材料的。镇隆鱼古的主要特点是:软、滑、皮脆、鱼味香浓、爽口不腻。镇隆,是信宜的南大门,古称窦州,建成于唐朝武德四年
龙凤配
2023-10-23
另将大黄鳝宰杀去骨,切成条状,抹上猪肉泥、姜沫、淀粉是以大黄鳝和凤关鸡为原料,加工制作一道江陵地方传统名菜。其选料严,制作精。,在油锅中炸至酥脆,在
龙尾砚
2023-09-26
《婺源砚谱》载,唐开元中,猎人叶氏偶于山中得之,用以制砚、湿润质宜,研磨生辉,后数世,叶氏子孙献于地方,遂为天下所知,成其南唐后主李煜称龙尾砚为天下冠从此友尾砚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