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 咸宁一日游通城黄龙山你绝hold不住 相关景点共 3606 条
黄堆村遗址
2023-05-04
位于距户县县城15公里的草堂镇黄堆村东北,地处苍龙河二级台地。1956年文物普查时发现有石斧、石刀等器物,有各种粗沙陶片和陶俑、豆、鼎、鬲、仓、釜、彩陶壶、彩陶坛等陶器以及玉璧,还有弩机、镜、鼎、钟等多种青铜器。属新石器至周代遗址。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林寨遗址
2023-04-26
黄林寨遗址位于南漳县东巩镇上泉坪村。清代山寨遗址。平面呈不规则的圆形。寨墙条石砌筑,周长270米,残高5~6米,厚1.8~3.3米。设东西二个寨门。寨内保存房屋40间。该寨是湖北省现存较完整的古山寨之一。(第五批)信息来源:湖北省文物局
黄家堰遗址
2023-08-01
黄家堰遗址,时代为新石器时代,位于望江县新桥乡。遗址面积约5万平方米,分墓葬区和居住区。省考古所1997年发掘1200平方米,发现了50多座墓葬,皆为东北—西南向。还出土有陶器、石器、玉器等遗物,陶器有鼎、豆、壶;石器有斧、铲、锛、凿;玉器有璜、玦、镯等
黄朝甲故居
2023-08-12
黄朝甲为清光绪钦点御前侍卫(1848—1889),字焕荣,号东垣,铜鼓夏塘村人。清朝咸丰年间,太平军兴,其父建溪创办铜鼓营团练,配合清军进行镇压,立下汗马功劳,诰封昭武都尉。昆仲之间,朝甲最幼,甚得宠爱,取名朝甲,望其年长朝觐天子,鼎甲及第
后山黄公祠
2023-04-09
后山黄公祠位于番禺区化龙镇塘头村村心大街19号,年代为明,类别为古建筑。2008年12月,被公布为第七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村心大街东边线,北至兴隆里巷北边线,南从门楼建筑外缘外延5米,至泗隆里巷,西从门楼建筑外缘外延5米
黄宪集墓群
2023-04-26
黄宪集墓群位于宜城市小河镇黄宪集村。东周墓群。现地表保留有封土堆一座,平面椭圆形,底径60米,高约6.5米。从地理位置上看,该墓群处于当时楚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域,对于研究这一地区的历史文化以及楚文化具有很重要的价值。(第五批)信息来源:湖北省文物局
巴伦台黄庙景区
2023-02-22
黄庙建在巴伦台镇乐南,原老巴伦台所在地的一条山沟中,庙宇依山就筑就,金碧辉煌,雄伟壮观。黄庙建于1888年,是蒙古土尔扈特部从事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为新疆都四大庙宇之一。该庙是聘请西藏、内蒙的能工巧匠,耗费500两黄金建造的
黄春凡老屋民居建筑
2024-01-15
黄春凡老屋民居建筑地址:安化县大福镇永久街时代:民国类型: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保护范围:以外墙墙基为起点,四向各至10米处建设控制地带:自保护范围处延伸20米公布日期:安政发﹝2011﹞22号2011年7月,黄春凡老屋民居建筑,黄春凡老屋民居建筑简介,黄
黄瑛墓道享亭
2023-05-17
黄瑛墓道享亭位于宁波市海曙区横街镇凤岙村,明代建筑。享亭坐西朝东,处于凤岙山缓坡地段。该享亭为石结构建筑,石料质地为当地产的梅园石。通高2.50米,进深1.88米,面宽2.10米。正面坊额上书有明赠光禄寺卿黄公神道十个楷体大字
黄石矿博园
2023-06-30
黄石矿博园位于大冶湖生态新城核心区内,与区域内的园博园、奥林匹克中心三者共同构筑了区域级的旅游休闲文化区,是湖北省园博会的重点项目,是黄石旅游文化产业及城市经济转型的重要载体。主要定位为辐射华中地区的以矿物晶体和奇石为主要特点的旅游产品交易集散地
黄石栗山寺
2023-06-30
黄石栗山寺地理位置栗山寺位于湖北省黄石市境地内。寺院简介栗山寺位于湖北省黄石市境地内。建设年代:始建于东汉,迭经兴衰,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重新进行了一次修整。该寺法系属临济寺。现存建筑两千余平方米,有明嘉靖及清乾隆年间所造墓塔数座。寺内另珍藏佛经二部
黄岭大圣塔
2023-08-07
大圣塔位于彭泽县黄岭乡,原名旧县塔。塔始建于唐,重修于明,清乾隆年间陶子仙再建。原唐塔旁建有宝华寺,后几遭焚毁。大圣塔为砖石结构,七级六面楼阁式,用厚重青砖叠砌而成,无基座,塔身拔地而起。空筒结构的塔身收分较小,给人以安定、古朴之感
黄崖关长城
2024-01-10
黄崖关长城在蓟县北30公里的崇山峻岭之中,始建于公元556年,明代名将戚继光任蓟镇总兵时,曾重新设计,包砖大修.这一段长城建筑特点是,台墙有砖有石,敌楼有方有圆,砌垒砖有空心有实心。关城塞堡、敌台水关,应有尽有,接山跨河,布局巧妙,集雄险奇秀于一身
黄氏名贤祠
2023-06-26
荔山村黄氏名贤祠位于乾务镇荔山村,祀黄姓历代贤人,迁建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坐北向南,三间三进,祠前置石狮一对,占地面积1255平方米。抬梁与穿斗混合结构,硬山顶,博古脊,石脚青砖墙,绿釉瓦当、滴水,雕花封檐板,祠内外饰石雕、木雕、灰塑、壁画等
田口黄氏宗祠
2023-10-26
田口黄氏宗祠口黄氏乃邵武峭山公第十二子福公的后裔。由福州洪塘至安砂逐步发展到清流洞口、田源、田口。田口始祖仁忠公,一度徙居极下,直至十一世孙文光才迁田口,迄今700百余年,繁育了三十七代。后人为了报效祖德筑祠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