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搜索
搜 索
找到 哈尔滨中国亭园免费吗 停车方便吗-地址 相关景点共 7500
中国唱片博物馆
中国唱片博物馆
2023-06-05
中国唱片博物馆(CRM)是国家综合性唱片主题博物馆,选址于鼓浪屿十大豪宅之一的黄荣远堂,致力于打造一个系统保护、展示、研究、分享老唱片历史文献档案的场所,填补国内久未建立中华民族有声记忆档案库的缺憾和空白
中国画虎第一村
中国画虎第一村
2023-09-01
中国画虎第一村——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北关镇王公庄村,地处黄河故道,豫、鲁两省接合部,东距文哲大师庄子故居遗址15公里,西距南朝文学家江淹故里21公里,交通便利。全村耕地面积1377亩,1366人,其中有800人从事绘画产业
中国宋瓷博物馆
中国宋瓷博物馆
2023-03-09
中国宋瓷博物馆位于四川遂宁。它的外观以南宋青釉鼓腹瓶为模型,青釉般的玉色在春日的阳光下,泛着微光;鼓腹状的穹形构筑隐含有容乃大的包容理念,不失为同类博物馆的经典设计
玉洱园
玉洱
2023-05-02
玉洱位于云南省大理市玉洱路,占地28亩,西枕大理苍山,东俯洱水,开创了大理古城园林之先河,堪称大理第一。玉洱原址为清末民国初期的大理农林试验场,抗战时辟为志丹公园,解放后为林业部门的果木苗圃基地。1995年3月建成恢复志丹公园,易名为玉洱
萃园书院
书院
2023-08-04
书院是吉山现今保存最完好的一座书院,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萃书院是清顺治年末(1661年)由吉山倡导教育的创始人刘奇才建造,清雍正二年(1724年)刘元晖考中进士,对历经63年的萃书院是吉山现今保存最完好的一座书院,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广州明园
广州明
2023-04-09
位于越秀区培正路12、14号。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与历史文化,明不同于广州本土传统建筑,在风格的还原上,参考了更多当时西化的元素,重现民国初期的明。因为明建造初期便是官宦人家的洋楼别墅,所以房间的数量自然不少,一共五个房间,在卧室的营造上
义安园
义安
2023-10-15
义安座落在风景秀丽的市区义安北路,这里原是一片荒野洼地,2000年,铜陵市政府实施建设义安工程,为群众办成的实事。建成后的义安因其地势较低,又被人们称之为眼皮底下的袖珍公园
中国湿地博物馆
中国湿地博物馆
2023-04-30
中国湿地博物馆位于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东南部,占地面积20200平方米,于2009年11月正式对外开放,是我国唯一一座由国家林业局批准兴建的以湿地为主题,融收藏、研究、展示、教育、宣传、娱乐为一体的大众化国家级专业博物馆
中国畲族博物馆
中国畲族博物馆
2023-07-25
中国畲族博物馆始建于2006年,馆址坐落在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鹤溪镇人民南路鹤溪河畔,占地面积3400平方米,建筑面积3554平方米,展厅面积1500余平方米,临展厅面积600平方米,总投资3000万余元。建筑外观以畲族建筑文化为原素,具有鲜明的造型特点
中国太阳谷景区
中国太阳谷景区
2023-02-25
位于中国太阳城——德州市经济开发区,2010年世界太阳城大会所在地。是世界唯一一个太阳能热利用的生产、制造、科研和观光、度假、休闲、娱乐中心,国家AAAA级工业旅游景区。太阳谷是国内首家太阳能主题公园,拥有世界级可再生能源五大中心、十大太阳能建筑
中国财税博物馆
中国财税博物馆
2023-04-29
中国财税博物馆坐落于江南古都杭州市。位于有着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著名风景区吴山的西北麓,距西湖200米左右,占地27亩,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公共环境标识在设计上追求复古、清晰、简洁,设计师在继承了以往政府项目的严肃、庄重,设计出了一套经典的标识系统
中国刺绣艺术馆
中国刺绣艺术馆
2023-02-28
中国刺绣艺术馆位于镇湖绣品街西侧,占地8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艺术馆采用江南民居和苏州园林的建筑特色与造园风格。馆内陈列全国四大名绣展厅,大师以上及名人刺绣作品展示厅,绣史馆,江苏及镇湖刺绣展示厅,刺绣演示厅
狮亭昭惠新宫
昭惠新宫
2023-08-02
昭惠新宫位于莆田市涵江区白沙镇狮村利坪自然村,年代为清。简介:始建清乾隆元年(1736),现存建筑为光绪十七年(1891)重建。坐西南朝东北,通面阔五间15.1米,通进深16.6米,占地面积250.7平方米
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
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
2023-12-01
发端于80年代中期的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己日趋兴盛,正以一个崭新的姿态展示着中国国家画院的文化窗口形象,在当代文化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她的文化功能和学术价值也渐愈凸显出来,是中国国家画院文化建设和艺术展示向外延伸的桥梁和纽带
沈括故居梦溪园
沈括故居梦溪
2023-05-20
沈括故居梦溪位于江苏镇江市区梦溪巷,梦溪原有面积约十亩左右,是北宋时期科学家沈括晚年居住的地方。他在此写成了科学巨著《梦溪笔谈》。现代研究中国科技史的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博士称誉《梦溪笔谈》为十一世纪的科学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