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搜索
搜 索
找到 土洋村东江纵队司令部旧址 相关信息共 7500
洪安“二野”司令部驻地旧址
洪安“二野”司令部驻地旧址
2023-04-12
洪安二野司令部驻地旧址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洪安二野司令部驻地旧址位于秀山县洪安古镇老街东端。旧址为一楼一底四合院古式建筑,共有两厅八个房间,楼下是参谋长李达和政治部副主任张际春的住室,楼上是邓小平、刘伯承的住室
新四军一支队司令部旧址
新四军一支队司令部旧址
2023-10-27
新四军一支队司令部旧址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老街东端。原系吴氏宗祠,是一组保存完好的清代建筑。据《高淳县志》记载,吴家祠堂建于明朝末年,面朝官溪河,背靠老街,共三进,第一进是戏楼,楼上观乐台(戏台),楼下是通道,台前是露天剧场,可容纳千余观众
东江人民革命烈士纪念碑
东江人民革命烈士纪念碑
2023-06-21
东江人民革命烈士纪念碑,是惠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位于广东省惠州市丰山公园内。纪念碑建于1984年12月,一说是为了纪念在东江地区的牺牲的革命烈士而建,另一说是为了祭奠阵亡的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成员而建,并在1990年7月列入惠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司令部旧址
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司令部旧址
2023-08-03
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司令部旧址安俊公厅厦位于宁化县曹坊乡下曹坑头片24、25号。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三省,并得寸进尺,频频挑起事端,进犯我华北地区,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无比愤慨,全国各大城市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反日侵略大,要求国民党当局停止内战
东江糯米酒
东江糯米酒
2023-11-14
东江糯米酒:东江糯米酒是惠州的驰名的传统特产。由于东江糯米酒所选用的糯米纯正,加上独特的配方,使其形成不含任何人工色素的红色,不含任何人工调味料的甜蜜,芬芳浓郁,含有丰富的葡萄糖,是宴客送礼的佳品。(惠州)东江糯米酒是东江的著名特产。宋代大文学家、书画家苏东坡
渔洋关苏维埃政府旧址
关苏维埃政府旧址
2023-04-08
苏维埃政府旧址又名红六军军部旧址,1931年2月红二军团第六军军部驻扎此处,同年2月15日成立的渔关市苏维埃政府设于此旧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贺龙元帅曾在此旧址进行革命活动。
陆军新编第四军司令部旧址
陆军新编第四军司令部旧址
2023-04-25
陆军新编第四军司令部旧址位于武汉市江岸区胜利街332352号(时为汉口大和街26号)。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为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谈判达成协议
红军第二十五军司令部旧址
红军第二十五军司令部旧址
2023-08-31
红军第二十五军司令部旧址位于新县箭厂河乡方湾闵家山。1932年秋,红四方面军主力西撤后,鄂豫皖省委于11月底在檀树岗重建红二十五军,军长吴焕先,政委王平章,副军长徐海东,全军约5000人。他们在地方武装配合下,坚持根据地斗争
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部暨二十三集团军司令部旧址
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部暨二十三集团军司令部旧址
2023-08-08
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部暨二十三集团军司令部旧址(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部暨二十三集体军司令部旧址(笃经堂)、延留守处(宝辉堂)、驻军旧址(22号、57号、31号、78号、19号、68号、64号民居))位于婺源县,时代为19431946年
土官村戏台碑
戏台碑
2023-05-05
戏台碑位于宜良县汤池镇。为昆明市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江墓群
东江墓群
2023-10-12
东江墓群地址:安化县大福镇东江时代:东周类型:古墓葬保护范围:自墓群边缘东、南、西各至20米处;北至10米处。建设控制地带:自保护范围外延伸20米公布日期:安政发﹝2011﹞22号2011年7月,东江墓群,东江墓群简介,东江墓群益阳市安化县东江墓群
宋巷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部旧址
宋巷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部旧址
2023-07-18
宋巷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部旧址位于竹箦镇宋巷里,为二进两厢庭院式民房,是陈毅率领的新四军一支队于溧阳竹箦桥会议后在苏南革命根据地承上启下的重要依据,是重要的革命文物
国际广播电台土湾电力厂旧址
国际广播电台湾电力厂旧址
2023-04-13
国际广播电台湾电力厂旧址位于沙坪坝区湾街道羊角堡社区,时代为1938—1945年。2019年,国际广播电台湾电力厂旧址被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
东江盐焗鸡
东江盐焗鸡
2023-11-15
东江盐焗鸡:东江盐焗鸡是广东的一款名菜。它首创于广东东江一带。300多年前的东江地区沿海的一些盐场,有人把熟鸡用纱纸包好放入盐堆腌储,这种鸡肉鲜香可口,别有风味。后来东江首府盐业发达,当地的菜馆争用最好的菜肴款待客人,于是创制了鲜鸡烫盐焗制的方法现焗现食,因此
渔洋古村
2023-09-01
古村落位于安阳县西北22公里处,归安丰乡管辖,现全村共有3300多口人。西倚太行山,北临漳河水,尽得倚峰临水之地利。200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一支考古队进入该村进行考古调查,证实该村建于仰韶文化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