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搜索
搜 索
找到 在光顶遗址 相关景点共 7500
五台山东台顶望海寺
五台山东台望海寺
2023-07-06
五台山东台望海寺,位于五台县台怀镇东台沟村东约3000米。坐北朝南,东西长49.4米,占地面积为5028.92平方米。据明《清凉山志》载,建于隋开皇元年(581),元代及明嘉靖年间(15221566)重修,清乾隆十四年(1749)重建
油坊弆遗址
油坊弆遗址
2023-04-18
油坊弆遗址位于会宁县八里湾乡团结村后湾社油坊弆梁。油坊弆遗址为第五批会宁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后湾农路,西至后湾退耕还林地西边界,南至后湾梁,北至后湾梁耕地
红军遗址
红军遗址
2023-09-21
红军遗址红军遗址,这里原是江西会馆,1936年1月8日,红二六军团从湘鄂边至康东北长征经过这里,二军团直属队和五师就驻扎在朱家场街上,六师驻扎在一山之隔的前屯,当时叫覃王屯,贺龙、任弼时等军团就住这座会馆里,这座会馆就成了当时的临时指挥中心
邓龙光故居(云门祠)
邓龙故居(云门祠)
2023-06-28
云门祠,座落于茂名市茂南区镇盛镇白沙茅朗村,原是国民党35集团军司令邓龙兄弟为祀奉其祖父邓云门所建,始建于1935年,至1936年春竣工。1986年8月21日云门祠被茂南区人民政府批准为县(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茂南府198613号)
坳头光布围龙屋
坳头布围龙屋
2023-10-27
坳头布围龙屋位于福和镇坳头岗埔村,建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通宽38.8米,能深36.2米,面积1454.56平方米。该围垄屋平面呈半月形,建筑0.40—0.80米高的台基上,围垄四周外墙有1.5米高的椿墙,椿墙上建起了约30米高的泥砖墙
光狮、暗狮岩溶洞
狮、暗狮岩溶洞
2024-01-13
狮、暗狮岩溶洞:位于水槎乡茶园村境内,溶洞深达200余米。洞内时窄时宽,窄处只能容纳1人经过,宽时面积可达300多平方米。洞内有大量的溶岩、钟乳石,有象狮子的、象马的等等,奇形怪状,十分状观,其状不亚于庐山的仙人洞
中共遂安中心县委旧址(戴壁光旧居)
中共遂安中心县委旧址(戴壁旧居)
2023-09-15
中共遂安中心县委旧址(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单位)安岳县石羊镇万家沟遂安中心县委书记戴壁旧居1934年2月,中共遂安中心县委书记余若萍石羊镇万家沟戴壁家组织召开党、团员代表大会,决定成立中共石羊特别支部,由戴壁任书记,戴作凡任组织委员
多白乡仁青顶村
多白乡仁青
2023-09-30
多白乡仁青村,是汤东杰布(1385-1509)的诞生地。毕生致力艺术文化、建筑文化、医学文化奉献。艺术文化方面,集说、唱、跳、弹于一体,缔造了享誉藏区的窘巴戏团,沿袭至今
茂名林洲顶鳄蜥省级自然保护区
茂名林洲鳄蜥省级自然保护区
2023-06-29
广东茂名林洲鳄蜥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茂名市的东北部,地跨信宜市的思贺,新宝两镇,东接阳春百涌省级自然保护区,西南与鹿湖保护区相邻,地理坐标北纬22°20′50〞-22°30′00〞,东经111°29′10〞-111°39′45〞,总面积6064.8公顷
刘光才墓(含紫霞庵)
才墓(含紫霞庵)
2023-06-15
才墓(含紫霞庵)地址:新宁县崀山镇时代:清江南提督刘才墓所在地新宁崀山紫霞峒景区据《江南提督新宁刘公华轩行状》记载:新宁刘氏来自江西泰和,历代务农,直到刘承深才开始从事读书科举事业
老鼠山遗址
老鼠山遗址
2023-11-18
老鼠山遗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年代:新石器时代公布时间:2005年3月16日堆积主要集中老鼠山的山顶岗地,面积约10000平方米,山坡上也有遗存分布。山顶岗地已发掘635平方米,岗西部为居住区,发现连片的石础建筑遗址
安果遗址
安果遗址
2023-04-19
安果遗址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勒秀乡安果村东1.5公里。遗址现为安果村梯田,北临洮河,西面与卡山相望,南北长约530米,东西宽约180米,面积约9.5万平方米。遗址中发现有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寺洼文化及唐宋以后的砖、瓦残片
刘仲达、刘廷光家族墓
刘仲达、刘廷家族墓
2023-04-09
刘仲达、刘廷家族墓位于番禺区化龙镇柏堂村四房岗,年代为清,类别为古墓葬。为3座连体呈品字形的家族墓,左右两侧主墓分别为刘仲达夫妇墓、刘廷夫妇墓,中间连接处为刘氏恭人墓。2008年12月,被公布为第七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文庙及老霄顶
文庙及老霄
2023-09-12
据介绍,文庙最初建于唐朝武德年间(618~626年),当时的地点是乐山城南与大佛相对的育贤坝上。文庙建筑群,坐西向东,占地面积1.13公顷,建筑面积3136.97平方米
五台山中台顶演教寺
五台山中台演教寺
2023-07-06
五台山中台演教寺,位于五台县台怀镇竹林寺村东北约4500米。坐北朝南,东西长71.35米,南北宽153.94米,占地面积约为1.1万平方米。据明《清凉山志》载,建于隋开皇元年(581),明弘治年间(14881505)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