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搜索
搜 索
找到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之红色嘉禾桐梁桥铭记长征精神 纪念红军战士 相关景点共 7500
红军“六甲之战”遗址纪念碑
红军“六甲之战”遗址纪念碑
2023-11-05
红军六甲之战遗址纪念碑为寻甸县文物保护单位。1936年红二、六军团长征经过白子村一带(原六甲),与追敌孙渡纵队展开激战,歼敌400多人,赢得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北上抗日的宝贵时间,史称六甲之战
来凤桥
来凤
2023-10-14
来凤位于小街东侧,建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为三孔石板桥。传说建造时,适有一鸟飞来,造桥人认为祥瑞,取名送子来凤,清康熙四十八年、道光十五年重修。中文名:来凤地理位置:小街东侧著名景点:薛宅、廊棚、卧龙、来凤创建时间:1637年重建时间:19
柳关红军无名烈士墓
柳关红军无名烈士墓
2023-06-07
柳关红军无名烈士墓位于监利县福田寺镇凡三村,大小墓冢1370余座。1931年至1932年,国民党对湘鄂西根据地连续发动了三次围剿,贺龙领导的红三军英勇作战,12000余名红军战士长眠于此。(第四批)信息来源:湖北省文物局
红军医院——廖家祠
红军医院——廖家祠
2023-06-10
红军医院——廖家祠(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30年遂川红军医院搬来这里,与炎陵红色医院合并,改名为红军医院,先后有200多名红军官兵在这里养伤治病。该医院位于县城南的策源乡上洞村上弯组,当时红军医院共有医务人员16人,院长由罗金莲兼任
梁厝梁甘甘墓
甘甘墓
2023-06-05
甘甘墓二七烈士甘甘墓位于福州市仓山区城门镇厝村池墘自然村。甘甘牺牲后,遗体被秘密运回家乡,初安葬于厝山下,1965年葬于此。墓朝向东南,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如意形,三层墓埕。封土及墓埕用三合土筑建,周以石墙护卫
长江镇红军标语
长江镇红军标语
2023-06-18
长江镇红军标语(一)标语书写在长江镇锦江村肖开寿(肖为长征时期留下的连队卫生员)家厅堂墙壁上。高1.60米,宽3.5米,字径8×8,14×13,墨汁书写,书于1932年
东肖红色旧址群
东肖红色旧址群
2023-03-07
东肖红色旧址群景区位于新罗区东肖镇,占地面积3.8平方公里,包括东肖革命烈士纪念碑、龙岩华侨历史博物馆、冈书院、邓子恢故居、新四军二支队司令部旧址和纪念馆、后田暴动旧址和纪念馆、邓子恢纪念馆
路晔、路升墓
晔、升墓
2023-07-03
晔、升墓位于饶阳县王同岳乡同岳村,为明古墓葬。2001年2月7日,晔、升墓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广州解放纪念像
广州解放纪念
2023-11-07
广州解放纪念像在海珠广场中央。为纪念广州解放,于1959年塑造,作者是尹积昌。该解放纪念像由于历史原因被拆除。现广州解放纪念像于1979年重建,1980年建成。作者潘鹤、明诚。纪念像为花岗岩石雕凿,方形基座,基座高3.6米、边长4.3米、像高11.5米
贝壳梁
贝壳
2023-04-21
贝壳位于青海省都兰县宗加乡柴达木监狱旧址四大队,形成于7000万年前,该宽约50米,高约10米,长约5千米,整个体均由腌渍土和贝壳组成。见证了青藏高原沧海桑田的奇妙变化。贝壳山不高,是大漠人诗意的夸张。东西走向,宽约70米,长约2公里左右
紫五人民抗征大队队部旧址
紫五人民抗大队队部旧址
2023-06-19
紫(金)五(华)人民抗大队队部旧址位于紫金县白溪水库区第四村29号,建筑面积305平方米,是土木结构二进式客家围龙屋。1947年11月,紫、五人民抗大队在紫金县白溪小陂村成立,隶属东江人民抗大队,活动于附城、白溪、乌石、龙窝、洋头、水墩、中坝、敬梓等地
梁家祠
家祠
2023-11-07
家祠位于中国广州市荔湾区龙津西路家祠街34号,为氏族人的家祠。建筑坐北朝南,三间三进,为典型的岭南风格的祠堂建筑。总面宽12.9米,总进深54.3米,占地面积约700平方米。硬山顶,尖形人字封火山墙,碌灰筒瓦,青砖石脚
路村古桥群
村古桥群
2023-10-14
村古桥群(腾蛟、起凤、化龙、天宝、西舍)位于吴兴区八里店镇潞村行政村潞村自然村,时代为清,类别为古建筑。2003年1月,村古桥群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村古桥群,村古桥群简介,村古桥群湖州市吴兴区村古桥群旅游指南
江油红军文物陈列馆
江油红军文物陈列馆
2023-09-16
江油红军文物陈列馆于2011年6月底开馆,是中共江油市委、江油市人民政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而建设的红色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陈列馆对红军在江油留下的革命文物进行了集中展示,对散布在境域内的大部分红军石刻标语进行了集中保护、陈列
醉仙岩征倭摩崖石刻
醉仙岩倭摩崖石刻
2023-06-05
醉仙岩倭摩崖石刻的所在地为福建省思明区,类型为石窟寺及石刻,批号为35020009,具体地址位于厦门市思明区万石植物园内。刻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三首诗分别由抗倭将领施德政、李扬和徐为斌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