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搜索
搜 索
找到 孟良河遗址 相关信息共 7500
白杨河佛教遗址
白杨佛教遗址
2023-06-03
看点这处遗址是哈密地区规模最大、年代最久、延续时间最长的佛教寺院。兴盛于唐代,15世纪伊斯兰教传入后被废弃。介绍遗址散布在白杨两岸高高的土崖上。东有3个洞窟、1座佛塔和1座大佛寺。大佛残高8.2米,估计整身高度在15米以上
陈良佐旧居
佐旧居
2023-04-12
佐旧居位于宾阳县武陵镇白沙村,时代为中华民国,类别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2008年,陈佐旧居被公布为宾阳县文物保护单位,陈佐旧居,陈佐旧居简介,陈佐旧居南宁市宾阳县陈佐旧居旅游指南
柳家河遗址
柳家遗址
2023-10-04
柳家遗址位于本县五里镇民主村,1981年文物普查发现。南距越100米,北距神仙街200米,周围地势平坦,中部隆起,呈不明显土丘状。东面被柳家村叠压,西面是耕作区。遗址表面有石器、陶片和红烧土。西部有高约1.5米的断层,系褐色灰土,含陶片、红烧土
梨园河遗址
梨园遗址
2023-05-06
梨园遗址地处低山丘陵区,嵩山余脉延伸的东北部地带。地势由西南向东北部倾斜。在东、北部断崖剖面发现有灰坑和文化层分布。文化层厚1.30米,黄褐土,土质较松,包含物有陶片等。灰坑填土为黑灰土,夹有大量的草木灰及红烧土块等,土质较松,遗存丰富
孟知祥墓
知祥墓
2023-11-05
知祥墓位于成都北郊约7公里的磨盘山南麓,是我国五代时期后蜀皇帝知祥(公元874棗934年)的陵墓,史称和陵,知祥墓是一座在南方罕见的带北方草原建筑风格的陵墓。知祥墓是知祥与其福庆长公主(先知祥死,后迁至此)的合葬墓
孟达天池
达天池
2023-10-09
古木参天,芳草没膝,山花烂漫,鸟雀啾啾,溪水潺潺,景色秀丽,气候宜人,达就这样被成为青海的西双版纳!达自然保护区地处昆仑山支脉西倾山北坡。从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乘车东行20公里,在咆哮湍急、蜿蜒东流的黄河南岸,便可看到它那葱郁挺拔的秀姿了
河州堡遗址
州堡遗址
2023-04-19
州堡遗址位于酒泉市敦煌市肃州镇州堡村。据文献记载,该城为清代修筑,因清雍正年间,自州迁入移民而得名。城堡平面呈长方形,坐北朝南,南北长45米,东西宽47.8米,面积2151平方米
储良龙眼
龙眼
2023-11-04
龙眼:储龙眼果大质优,鲜食风味比泰国龙眼好。截至2010年初,在广东省沿海大、中城市的水果市场上,该品种是唯一可与泰国龙眼抗衡,品质优于泰国龙眼的品种,售价好。储龙眼又是鲜食与加工兼优良种,其肉脯黄净半透明,肉身厚,肉脯粒间不会互相粘连,干爽耐贮,可制
阿坝孟屯河谷
阿坝屯河谷
2023-09-14
屯河谷风景区位于理县西北部的上乡和下乡境内,距县城50公里,距成都173公里,属嘉绒藏族聚居的地。景区面积714.5公里,平均海拔2500米。这里沟壑纵横,海子遍布,植被茂盛,自然生态保护完好,出产当归、羌活、虫草、贝母等名贵药材
徐闻良姜
徐闻
2023-11-05
徐闻姜:高良姜,别名小姜,又名徐闻姜,药学名AlpiniaofficinarumHance,为姜科植物,是一种热带多年生长的山姜属食药兼用的植物资源。追溯高良姜的历史,高良姜始载于《名医别录》。因出于古高凉郡(今广东省湛江、茂名一带)故名高凉姜,后因谐音
姚河塬遗址
遗址
2023-04-20
姚河源遗址位于宁夏彭阳县新集乡,是宁夏南部泾水上游地区首次发现的一处大型西周遗址。中文名:姚遗址地理位置:宁夏回族自治区彭阳县编号:801551155所处时代:西周保护级别: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孟府养生宴
府养生宴
2023-07-03
府养生宴:孟子文化在邹城繁华沉淀,府对于膳食亦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膳食原料处理加工、佐料添加、食物搭配,独具特色,形成了中华文化尤其是孔孟文化之基底的府宴。在府宴中,沿袭古风旧制、礼仪庄重、规格严谨,布席、就坐、上菜、加点、用酒及酒具都极为讲究。
孟孝琚碑
孝琚碑
2023-09-08
孝琚碑位于云南省昭通市境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五月,于昭通白泥井出土。此碑书法苍劲,文辞典雅,浑朴古茂,现嵌于凤池书院(今昭通第三中学)壁。从内容上看,它主要记述孝琚的生平。孝琚,原名广宗,十二随官受韩诗,兼通孝经二卷,博览(群书),改名
记河寺遗址
遗址
2023-08-25
寺村位于汶上集镇西北7.5公里处,万福北侧。村庄东北隅,有一大土阜状土台,高出周围许多,这里就是记遗址,并于2013年被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记载,记寺建寺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明宣德年间记氏迁来傍寺建村,故取寺院名为村名
孟庙古建筑群
庙古建筑群
2023-11-11
庙古建筑群位于市城区南关,南临大沙河,东倚文贤岗,地势较高。《三迁志》载:庙始建于北宋景佑四年(1037年),座落在城区东北四基山西麓的孟子墓旁。北宋元丰年间,迁徙于邹县旧城东门外,后因濒受水损,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又迁徙于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