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 宏村在哪里 宏村气候怎么样 宏村景点有哪些 相关特产共 7500 条
金口玉芽芹菜
2023-10-11
金口玉芽芹菜:青岛市即墨市金口镇海堤村由于海堤村拥有独特的海洋性地理位置和土壤、气候条件,自古就有种植芹菜的传统,这里生产的芹菜外观翠绿,植株傲岸挺拔,实心脆梗,幼似翡翠,成如玉树,其味清爽四溢,沁人心脾。海堤村充分发挥这一资源优势,组织农户成立了以发展特色芹
丁北西芹
2023-07-30
丁北西芹:丁北西芹种植范围以宁夏贺兰县常信乡丁北村、丁义村、桂南村、桂文村为主,辐射到立岗镇、习岗镇、金贵镇的金贵村、保南村、银河村、联星村、新平村、和平村、兰光村、兰星村、先进村等23个村。贺兰县位于中国黄土高原西北内陆,地处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在银川平原青
布郎李
2023-12-07
布郎李:布郎李崇州市布郎李的产地区域主要分布在无根山脉的怀远镇宝丰村、龙潭村、公议乡的梓潼村、道明镇的钭阳村、红旗村、东关乡的莲花村。
郝圩酥梨
2023-09-12
原系砀山品种,产于寿县北山八公乡郝圩村,有二百多年历史。由于八公山区独特的气候和优良的土壤条件,形成皮薄肉嫩、色正形俏、酥脆爽口、味甜汁多的特点,食之口感极好。郝圩村梨园面积2000多亩,年产15万担。传说郝圩酥梨是200多
朱集葡萄
2023-10-13
朱集葡萄:朱集葡萄是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练集镇朱集村的特产。练集美人指葡萄园占地千余亩,葡萄园里除了种植有传统的美人指外,还新引进了红提、白鸡心等品种。在河南省周口市有一个被誉为中原吐鲁番的村庄——商水县练集镇朱集村。该村在全国劳模、村党支部书记朱伟的带领下,发
煎有鱼烙
2023-11-11
煎有鱼烙:煎有鱼烙用料:豆腐鱼(即有鱼)500克,蒜茸50克,生粉150克,鱼露25克,味精7.5克,胡椒粉0.1克,麻油1克。制法:(1)先将豆腐鱼去头和肠肚,洗净放进冰箱冷冻,使鱼身稍硬取出,用刀起掉鱼骨,每件切成二至三段,用大碗盛着,加入鱼露、生粉、味精
洪井三皇小米
2023-08-09
洪井三皇小米:分布在黎城县洪井乡的烟子村、白云村、洪河村、山窑头村、吴家峤村、横岭村、刘家村、石桥背村、程家村等十多个山区村的洪井三皇小米。洪井乡位于黎城县县城西北部,距县城仅8公里,扼全县南北交通之要冲,207国道纵贯全境,19条通村水泥路、柏油路整洁平坦,
平堤蔗
2023-11-06
平堤蔗:平堤蔗平堤蔗(又叫平堤腊蔗),产于平堤村。平堤村在东平镇的东北方,靠山近海,村边的土质疏松,透气性强,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适宜,种出的蔗具有青皮、高身、清甜脆口的特点。人们说:平堤蔗、甜脆、少渣。每当收获季节,平堤蔗市场前景好,销售渠道多。阳东特产
东马屯红富士苹果
2023-06-17
东马屯红富士苹果:东马屯红富士苹果2015年度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东马屯村的东马屯牌红富士苹果以其皮薄色鲜,果肉细脆汁多,酸甜适口及绿色食品生产标准为特点,受到广大消费者的盛赞。东马屯村位于瓦房店市北部山区,其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为水果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东马屯村
涛沟桥大米
2023-09-28
一桥飞架,桥西有一村,名涛沟桥村。涛沟桥村生产的大米远销省内外,据传说在清朝时曾做为贡品。涛沟桥大米产量高、品质好,与当地的土壤、水质和气候有关。涛沟河和运河
安沟嫩香芹
2023-10-22
安沟嫩香芹:安沟嫩香芹是湖北省十堰市张湾区花果街道安沟村的特产。该村土壤、气候条件适宜,种植的嫩香芹质脆味佳、别具芳香,市场认可度高。安沟村是十堰城区较早发展蔬菜的专业村。全村农民人平纯收入中的五成以上来自于蔬菜种植,而蔬菜种植收入的八成则来自芹菜种植。安沟村
汤头蒜子
2023-09-19
汤头蒜子:汤头蒜子汤头村与湖一、湖二毗邻,因村中有温泉而得名。汤头村的温泉高达48度,属高热温泉,流量较稳定,由于热气蒸发,晨昏便形成薄雾,这种气候条件最适宜蒜子生长。因此,汤头的蒜子特别青葱、细嫩。春节前后,正是汤头蒜子上市时,提篮到街上,购把蒜子,回家炒米
郭家湾贡米
2023-07-09
郭家湾贡米:郭家湾贡米是贵州省铜仁市玉屏县亚鱼乡郭家湾村的特产。郭家湾村出产的大米口感清香、色若润玉、营养丰富,早在乾隆年间就被钦定为贡米,迄今已有270多年的历史,素有贡米之乡的美誉。郭家湾贡米产于玉屏县亚鱼郭家湾村,该村阳光充裕,通风良好,气候适宜,加上特
刘家窑西瓜
2023-06-12
刘家窑西瓜:刘家窑西瓜是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侯家庙乡刘家窑村的特产。刘家窑村的西瓜皮薄、含糖量高,深受消费者的青睐。侯家庙乡政府专门印制了二维防伪标签,为所有西瓜都贴上身份证。刘家窑村属于沙质土壤,气候环境特别适合西瓜种植,如今已有上百年的种植史,加上种瓜高手
金盘庐山云雾茶
2023-09-26
金盘庐山云雾茶:岷山乡金盘村位于九江、德安、瑞昌三县交界,全村246户,1016人口,是九江县六大贫困山区村之一。自古以来,当地村民靠山吃山,充分利用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把茶叶生产作为赖以生存的重要经济来源之一。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全村新造200余亩集体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