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 宗山书院牌坊与石刻 相关信息共 7500 条
宁乡云山书院
2023-05-14
清同治四年(1865),邑人原陕西巡抚刘典倡建于宁乡水云山下。三面环山,佳木葱茏,绿野扩展,沩水流迳,步云桥横跨其上。山水之胜,无殊岳麓,斋舍之制,全效城南。当时有步云桥、总会门、东西五门、讲堂、崇道堂、希贤堂、先贤堂、仰极台、凌云亭、奎光阁、文昌阁、藏书楼、
凤山书院景区
2023-07-19
海安凤山的形成历史,据民间传说和史料考证,或在6000年前江水夹泥沙不断沉积形成的土山;或因战争需要修筑的土山。海安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西汉、东晋、唐、宋、元、明、清各代都有凤山的描述。凤山不仅是海安历史的象征,更是海安悠久文化的佐证
叠山书院
2023-08-09
在江西弋阳县城东,占地近七千平方米,原是南宋学士谢枋得早年读书学习的地方。似一座气象森严的古堡,高高屹立在江西弋阳城东的信江之滨。它是弋阳人民不顾当时元朝统治者的重重阻挠,为纪念本邑南宋著名爱国诗人、抵抗侵略的坚强战士谢叠山而建造的
汪思温石刻
2023-05-17
汪思温墓道石刻位于宁波市海曙区集士港镇四明山村外燕窝山,1995年,在村民谢君叶家中发现《王氏幽堂记》后,并调查得悉来自燕窝山的汪思温墓道。1998年,该墓志铭由谢君叶同志捐献给鄞州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库藏,该墓志还入选了《鄞州碑碣精品集——碑铭撷英》
徐家村陵墓石刻
2023-11-20
徐家村陵墓石刻位于南京市栖霞区燕子矶镇附近徐家村(现为金陵石化公司化工一厂厂区内)。墓主失考,仅存神道石柱一,柱头圆盖和小辟邪已失,柱身饰24道瓜棱纹,上端有一宽1.10、高0.80米之长方形柱额,刻文剥落无存,柱额下饰有一圈绳辫纹和一圈交龙纹
李鼎铭陵园与故居
2023-09-30
李鼎铭陵园与故居·1960年、1926年·米脂县桃镇桃镇村东沟麒麟湾。保护范围:陵园与故居四边外延20米。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四面外延100米。2003年,李鼎铭陵园与故居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嵩阳书院:背倚险峰 藏身松柏间
2023-12-11
嵩阳书院:背倚险峰藏身松柏间:说起嵩山,小记第一个想到的景点就是少林寺了。但嵩山不仅是练武之地,还是修文的佳处,位于嵩山之上的嵩阳书院是中国四大书院之一。一山之上,可以习武以期强身健体,也可以习文以期腹有诗书,或许这就是古人文韬武略的精神所在吧。阜城驴友张清泉
静江府城地图摩崖石刻
2023-04-30
刻于城北鹦鹉山南山腰的《静江府城池图》是全国现存最大的古代摩崖石刻城图,反映了当时桂林城池建设的科学和险固。遍布桂林名山崖洞密集而众多的摩崖石刻,为我国南方城市所仅见
大足石刻景区六十五岁免费吗?
2024-01-03
大足石刻景区六十五岁免费吗?:大足石刻景区六十五岁免费。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八大石窟之一,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庆十大文化符号,2016年国庆假期旅游综合秩序最佳景区。大足石刻是位于中国西南大足区境内所有石窟造像的总称,迄今
叱石山摩崖石刻
2023-06-27
叱石山摩崖石刻位于新会市叱石山叱石寺内。有一洗红尘、崖山并峙、山高水长、六根涤净等等刻字,著名的一洗红尘是清咸丰年间新会双水人郑绩避兵乱时刻的,字大0.7米×0.7米,疏朗苍劲。崖山并峙是明末遗臣黄公辅匿于寺内扶持北燕太子反清时书写的,字大0.5米×0.5米
水牛山摩崖石刻
2023-08-24
汶上水牛山摩崖石刻位于汶上县白石镇小楼村东南约1公里水牛山南麓山洞右侧。摩崖刻字处为一长方形磨光石面,长2米,宽1.5米,隶书6行,共计52字。舍利佛汝问云何名佛云观佛者不生不灭不来不去非名非相是名为佛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唯有智者乃有知耳是名观佛
陡坑石刻
2023-09-18
营山地处四川东北部,位于嘉陵江与渠江之间的分水脊之上。由于受地形地貌、大气环流,太阳辐射等诸多影响,经常发生干旱。明清以来,曾遭受大旱三百余次,故有十年九旱之说。大旱之后,常又发生洪涝,形成旱涝交错,给人们带来极大的灾难
岩声报创办地桐冈书院
2023-08-05
岩声报创办地桐冈书院位于龙岩市新罗区东肖镇中心小学内,年代为1921年。简介:建于清乾隆丙戌年(1786),坐北朝南,土木结构,占地面积1050平方米。沿中轴线依次为围墙、灰坪、大门、前厅、天井、中厅、正厅、后院
安徽大学红楼及敬敷书院旧址
2023-08-02
安徽大学红楼及敬敷书院旧址位于安庆市大观区菱湖南路128号,安庆师范学院菱湖校区内。安徽大学红楼1934年7月兴建,1935年9月竣工,原为民国省立安徽大学主教学楼,通体红色,人称安大红楼,总建筑面积3008平方米
元吉在上摩崖石刻
2024-01-15
元吉在上摩崖石刻,位于龙观乡龙谷村东面岩崖上。据旧志记载:天井山下原有天井寺(宋建隆元年)和关龙庙(宋乾道二年)。因祷雨有应,历代郡丞邑令时有修建。山上有泉井五口,宋开庆初敕封为五龙神,元至正二十六年江浙行枢副使张启源又请旨易封。据此,该石刻应与原来寺庙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