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搜索
搜 索
找到 官桥村南墓群 相关信息共 7500
东西怀德桥
东西怀德
2023-07-27
据明、清《蒙城县志》载,蒙城旧有土城,开、北、西三门。东面因涡水环绕,故未立门。明正德六年(1511)改筑砖城,增开东门及小北门(因这段涡河逐渐往东北改道),并在城墙外面开挖护城河,城内开挖内城河,以泄积水
梅峒古村建筑群
梅峒古建筑群
2023-10-11
梅峒古建筑群地址:安化县梅城镇梅峒时代:清代类型:古建筑保护范围:东至陆航外20米处,西北至六房排山山顶,西南至古井外20米、东北至熊光辉屋外20米处建设控制地带:自保护范围外四向各延伸30米公布日期:安政发﹝2011﹞22号2011年7月,梅峒古建筑
南佛寺修故伽蓝碑
佛寺修故伽蓝碑
2023-07-06
佛寺修故伽蓝碑,位于原平市东社镇赵村民委员会库房内。占地面积1平方米。青石质,螭首,方座。碑身高1.66米,宽0.8米,厚0.19米,座长0.8米,宽0.5米。唐长寿二年(693)立石。额题为金轮圣神皇帝修故伽蓝之碑
干沟桥遗址
干沟遗址
2023-10-09
位于合水县老城镇五里坡200米。面积约1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1.30米。地表散见夹砂、泥质红、灰陶片及彩陶片。采集有: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黑彩变体鱼纹泥质红陶钵、卷沿盆等器物残片;寺洼文化夹砂灰陶单耳罐、夹砂红褐陶马鞍形口双耳罐等器物残片
刘过墓
刘过
2023-10-22
刘过在昆山市亭林公园内马鞍山东麓。刘过,字改之,号龙洲道人,江西泰和(一说吉安)人。以诗词闻名,是南宋豪放派词人,与辛弃疾、陆游、陈亮过从甚密。一生落拓不羁,浪迹江湖间,殁后葬于马鞍山东侧
张昺墓
张昺
2023-08-28
张昺明河南省焦作市中站区北朱村村西张氏祖茔中张昺(公元13581399年),山西泽州府(今山西省晋城市)人,葬于怀庆府(今河南省焦作市),明代初期累任兵部尚书、礼部尚书、工部右侍郎、刑部侍郎、北平布政使等职
沈寿墓
沈寿
2023-07-19
沈寿在南通市南郊马鞍山南麓。沈寿,初名云芝,后名寿,字雪君,苏州人,我国近代的刺绣艺术家,对苏绣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她十六七岁时刺绣艺术就已在家乡出名。20岁与绍兴人余觉结婚
连舜宾墓
连舜宾
2023-05-24
连舜宾位于广水市陈巷镇虎弼冲。北宋墓葬。坐西朝东。封土堆原高3.5米,底径15米。封土堆周围残存2米多宽、200米长、用黑牛石砌成的石墙,墓碑、牌坊均已被毁。连舜宾,北宋处士,其父连正患病后,终身不仕,孝侍病父,德行远播乡里,潜心教养四子
范县丹朱墓
范县丹朱
2023-05-29
丹朱位于范县西南25公里辛庄乡北,濮城东4公里丹朱(丹徐庄),该古墓系4000多年前尧帝之子丹朱之墓。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尧曰:‘谁可顺此事?’放齐曰:‘嗣子丹朱开明。’(郑玄云:帝尧胤嗣之子,名曰丹朱,开明也。)帝尧胤嗣之子,名曰丹朱
程雪门墓
程雪门
2023-09-12
中共牛华后山支部负责人程雪门位于乐山市五通桥区牛华镇沁水4组,建筑占地面积12平方米。1930年,中共嘉定县委领导的革命斗争失利后,共产党员戴禅修、刘怀彬转移到牛华后山五显庙戴祠小学(今牛华镇路边井小学)以教书作掩护,继续从事党的活动,吸收程雪门入党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革命军第三十集团军驻地旧址群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革命军第三十集团军驻地旧址
2023-05-28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革命军第三十集团军驻地旧址九江市修水县20世纪30、40年代1、国民革命军第三十集团军第七十二军第三十四师第一0一团第一营营部旧址(杭口镇双井村七组虎形陈家大屋):以文物本体为界,东同本体,东南延伸2、02米,延4.25米,西南延伸1.62
灶市越人墓
灶市越人
2023-06-11
灶市越人春秋墓葬。位于耒阳市郊灶市水泥厂西南向山坡上。1982—1983年共发掘越人19座。其墓葬形制均为特别狭长的竖穴土坑,长宽之比大都在3:1以上,最高达5:1,墓葬方向多在60°~90°之间。内填土未见夯痕,葬具和人骨腐朽无存
潘西庄家族墓
潘西庄家族
2023-04-10
潘西族位于化龙镇西山村山门岗东北麓,年代为明。该家族墓地共有12座,占地面积约678平方米。按形制可分为两类:一类保存明代原貌,为灰沙建成的方形;另一类为清代用花岗岩重修的交椅,历经500余年仍保存较好。对研究番禺地方史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冢斜古村
冢斜古
2023-07-21
冢斜地处绍兴县稽东镇车头,离市区三十余公里,北靠大龙山,临舜江。冢斜古,保存着相当数量的富有绍兴山村特色风格的民居、公祠、祠堂、驿站、古井、街巷,文化底蕴很深,是江南山区古村落的典型代表,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文化价值和展示潜力
大刘村古宅
大刘古宅
2023-07-31
广德县四合乡的大刘,位于老龙山角旁的台地上,是一个古老的山庄。沟水由东流过,绿树掩映、竹影摇曳。一群青砖灰瓦的民居建筑,纵横交错,鳞次栉比,入其境犹如在图画之中,显示了古代南方村镇建设与自然环境巧妙融合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