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搜索
搜 索
找到 寺头关帝庙 相关信息共 7500
峰子头抗日烈士墓
峰子抗日烈士墓
2023-11-24
峰子抗日烈士墓,位于五寨县孙家坪乡峰子村南约100米处。1940年9月,山西新军暂编第1师36团发动攻打碉堡战斗,在这次战斗中有18位战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峰子抗日烈士墓安葬的就是这18位英烈
塱头村古建筑群
村古建筑群
2023-11-07
村始建于南宋,定型于清末,拥有完整的明清建筑风格古建筑群。初次来到塱村的人都会为村口巨大的风水塘,和几十间一字排开的祠堂、书院所震撼。这是一个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至今仍保存完好的有380余座古建筑,其中明清年代的青砖建筑有近200座
石堪头村
石堪
2023-07-31
石堪村是绩溪县的一个古村落,石堪石堪,上床三步石堪。一句民谣传神地勾画出古村落的地形地貌。整个村庄被云川溪分成两半,弯弯曲曲,形成一条别有情趣的水街。涧溪从村南至村北长2000余米,十余座建于明清的古桥似虹,横跨溪上
龙陵河头石斛
龙陵河石斛
2023-12-16
龙陵河石斛:龙陵河石斛石斛性味甘、微寒,入胃、肾经入胃、肺,肾经,生津益胃,清热养阴,润肺止咳,益肾明目。历代药学经典对石斛的药效记载有:《本草纲目》将石斛列为药用,《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指出石斛具有生津、止渴、镇痛、消除水肿之功效,主治热病阴虚、目
店头丝糖
丝糖
2023-09-23
丝糖:为峡江特产。因产于水边镇店一带,故名。年产量约2000公斤。每年11月开始制作。制作前,将大麦1.5公斤催芽制成麦芽,黄豆13公斤炒熟磨成粉末待用。制作工艺:将白糯米30公斤洗净,滤干,置木甑蒸熟,再盛入缸中,将麦芽捣碎放入,加50公斤摄氏60度左
贯头山白酒
山白酒
2023-08-06
山白酒:采用千年古泉井水固态泥池发酵而成,具有浓香、绵甜爽净、回味悠长之特点。各种卫生理化指标均达到国家标准,得到国家权威机构的认证,素有酒气冲天,飞鸟闻香变凤;糟粕落水,游鱼得味成龙之赞誉。1972年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先生访华时曾向周恩来总理询问贯山酒
陂头桂味荔枝
桂味荔枝
2023-11-07
桂味荔枝:陂桂味荔枝产于马冈镇陂嘴村,为加拿大华侨吴文玺于1915年由增城移植。特点为果肉厚脆,有桂花香味,近果肩有墨绿色斑块,故称为鸭头绿桂味。不少华侨,港、澳同胞都喜好组团到陂嘴啖荔枝,陂嘴桂味荔枝在省、港、澳一带均享有盛名。
磨头紫皮蒜
紫皮蒜
2023-08-12
紫皮蒜:磨,紧临滹沱河畔,芦土肥沃,地性润湿,具备紫皮蒜适宜生长的条件。磨紫皮蒜,肥瓣大,或四瓣或六瓣,瓣瓣紧抱,色呈紫红,皮薄衣牢,辛辣味浓。如捣蒜成泥,色味隔夜不变。因为磨紫皮蒜品质出众,所以在秋冬市场上独领风骚,人们争相购买,或自己食用,或馈
阳陂头石拱桥
阳陂石拱桥
2023-05-28
阳陂石拱桥位于官田乡田南村阳陂自然村。单拱石桥,南北走向,麻石质。所有材料均按设计规格先行雕凿,然后用糯米桨伴石灰砖成。桥全长24米,单拱跨度13米,高7米,宽3.45米。整座桥设计合理,如彩虹卧于溪上,弧度优美。单拱跨度、建筑形态及工艺,在全县罕见
原平佛堂寺
原平佛堂
2023-10-25
佛堂佛堂(第四批省保)时代:元、明、清地址:原平市西镇乡前沙城村始建于宋代,元、明、清历代均有修葺。坐北朝南,沿中轴线依次有过殿、佛殿,两侧有神棚、罗汉殿、关帝庙等,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其中佛殿为元代建筑,过殿为明代建筑。佛殿为大雄宝殿
肖家窑头汉墓群
肖家窑汉墓群
2023-06-03
肖家窑汉墓群肖家窑汉墓群,许堡乡窑村东50米,有汉墓十冢,占地1平方公里,封土高5—8米,每冢周长44—170米。1984—1986年发掘无封土的墓葬102座,多为土洞墓和竖穴墓,出土文物100余件。西省大同市大同县县城内
潭头吉小法老宅
吉小法老宅
2023-05-09
吉小法老宅类别:古建筑时代:清地址:栾川县潭头镇潭村,潭吉小法老宅,潭吉小法老宅简介,潭吉小法老宅洛阳市栾川县潭吉小法老宅旅游指南
护宁寺
护宁
2023-11-23
护宁护宁(第四批省保)时代:元、明、清地址:偏关县天峰坪镇沟村创建年代不详,寺院坐北朝南,北高南低,依地势而建,主要建筑有正殿、南殿、东西配殿、痘神庙、山神殿、文昌阁、关帝庙、地藏殿、罗汉殿、比丘庙等。其中南殿、正殿为元代遗构,余皆明清所建
围头八二三炮战遗址
八二三炮战遗址
2024-01-15
八二三炮战遗址位于金井镇围村,年代为1958年,类别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围八二三炮战遗址包括达屋楼、一号防炮洞、一号碉堡等3处设台文物。1、达屋楼:现存为二层砖石混合结构的洋楼,方位坐北朝南,三十年代初,旅菲乡侨吴达屋先贤建,原为三层
开河寺石窟
开河石窟
2023-07-06
开河石窟开河石窟(第四批省保)时代:北魏地址:平定县岩会乡乱流村西魁山开河石窟位于平定县岩会乡乱流村西魁山洮河北岸山坡南麓的断崖上。开凿于东魏至隋初,约在清末遭到破坏,几乎所有头像均被凿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