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搜索
搜 索
找到 帽儿山 相关信息共 7500
瑶族三角帽
瑶族三角
2023-12-17
瑶族三角:瑶族妇女戴的帽子都是三角形的。三角用竹片扎成架子,然后用一幅白布将架子四周扎起,用绳子扎牢,再用一幅绣有花纹图案的青蓝色方帕从后边向前边履盖而成。戴帽子前,头发用猪油和蜜蜡梳顺,戴上后,将头发和帽子牢固地粘在一起,以保刮风或是躬身劳作时,帽子不
洛宁竹帽
洛宁竹
2023-07-15
洛宁竹:洛宁竹,创于清代,盛行于60、70年代。坞西、陈宋、王协等村为集中产地,年产百余万个,销往陕西、山西、湖北、四川等地。式样有大、中、小盔之分,盔上又分无眼有眼两种。戴上牢稳,骑车迎风不掉,遮阳、通风,经久耐用,且价格便宜。尤其是近年涂上清漆更受消费
彝族箍箍帽
彝族箍箍
2023-12-19
彝族箍箍:居住在罗平县白腊一带的彝族自称为戈仆彝,他们服饰中最具特色的就是箍箍。戈仆彝的箍箍红艳夺目,独特绚丽,高约5寸。制作时先用竹篾织成圆桶形,再用黑色硬布壳里外粘牢后缝合。内层中部用2寸宽的黑布缝牢后当顶带;外层用红金绒或红灯芯绒套缝上一层,再钉
东帽湾村
湾村
2023-11-02
湾村位于怀柔区汤河口中心镇西南3公里的白河南岸,临近滦赤路。村落南面依,其他三面环水,从东湾村往西30公里处有滴水壶、乌龙峡谷旅游区;往北35公里有喇叭沟门原始次生林旅游区
斗帽岛
2023-08-03
岛三都澳又名三沙湾,位于宁德市东南部,距城20公里,为闽东沿海的出入门户,五邑咽喉,海域面积714平方公里。由城澳半岛、官井洋、复鼎洋及三都、青山、斗、白匏、鸡公山等19个岛屿组成。水深波平,腹大口小,能停泊数十万吨巨轮
帽天山动物化石群
天山动物化石群
2023-09-27
天山动物化石群闻名于世的澄江动物群,主要埋藏在澄江境内抚仙湖东岸的山地丘陵区。距省会昆明63公里,距澄江县城11公里。经十多年的采集和发掘,埋藏面积约为18平方公里。天山、马鞍山、啰哩、大坡头等地为澄江动物群的集中区域
金城山磨儿滩风景区
金城滩风景区
2023-09-18
金城滩风景区位于高坪区胜观镇境内,面积约4771亩,其中森林面积3171亩,水域面积1600亩,1991年经国家林业部批准为森林公园。该景区森林茂密,动、植物种类繁多,是人们观赏自然景观、休闲度假、游泳垂钓的好去处
帽峰公园
峰公园
2023-06-19
帽子峰,原名笔峰。它雄踞城北,海拔200米,左临浈江,右倚武水,居高临下可以俯视全城。自古以来韶州军事之胜败,都是以帽子峰的得失为断。峰公园面积200公顷,由帽子峰及次峰为主组成。主次峰两座抗战时期省政府李汉魂主席题名的城堡笔迹犹存,成为历史的见证
龙王帽杏仁
龙王杏仁
2023-06-10
龙王杏仁:龙王杏仁原产北京市门头沟区,树姿开张,树体高大,适应性强,耐寒、耐旱、耐瘠薄,嫁接后两三年开始结果,大小年不明显,果实长椭圆形,两侧扁,梗洼处有2—3条沟纹,平均果重20─25克,果面黄色,肉薄,纤维多,汁少,离核,仁扁平肥大饱满,香甜,出仁率3
营口传说│营口望儿山的传说
营口传说│营口望的传说
2023-12-06
营口传说│营口望的传说:营口望的传说望有个催人泪下的传说。很久以前,熊岳城郊是一片海滩。海边有户贫苦人家,只有母子二人相依为命,母亲为供儿子读书,白天下地耕种,晚上纺纱织布,辛苦劳作。儿子也很听话,日日苦学。母子苦熬十几年。这年,朝廷举行大考,儿子
糖瓜儿
糖瓜
2023-08-03
糖瓜:糖瓜糖瓜是腊月二十三用来上供必不可少的供品.以产品的甜而爽口而著称.所以到每年的腊月月二十三这一天,每家每户都会买一些糖瓜来上供.相传如果在腊月二十三这一天在外的人还没有回家的话就会被粘在外面回不来了,所以在这一天人们无论多忙都会回家.
瑶族马尾帽
瑶族马尾
2023-10-29
瑶族马尾:据说,从前有个瑶族猎手,头上缠一块长布包头,每天钻攀岩追赶猎物,常被树枝藤刺缠住,耽误追击时间,放跑了不少野物。到了雨天,包头吸透水更成了沉重的包袱。后来,他利用马尾,编了一顶帽子,既轻,又光滑,能防湿,又耐用,适合上山打猎。于是,人们都喜欢这种
鹿尾儿
鹿尾
2023-08-04
鹿尾:鹿尾吃文化在春节的年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西陵,每逢过大年,满族群众几乎家家都要做酱肉、香肠、米粉肉、白肉等各种菜品用来招待贵客。在这些菜品中,鹿尾(yi)是一道满族独有的美味。左图盘中左半部分红色的为香肠,右半部分白色的就是鹿尾。满族人的先祖原
蕾帽岭摩崖石刻
岭摩崖石刻
2023-09-03
岭摩崖石刻位于良庆区那陈镇那徐村委和平丙坡之间的蕾岭顶峰,时代为清代,类别为石窟寺及石刻。2010年,蕾岭摩崖石刻被公布为南宁市文物保护单位,蕾岭摩崖石刻,蕾岭摩崖石刻简介,蕾岭摩崖石刻南宁市良庆区蕾岭摩崖石刻旅游指南
杏瓣儿
杏瓣
2023-08-12
杏瓣:杏瓣是河曲县的传统食品之一。据考证,杏瓣始制于唐代。在河曲一带,几乎村村都栽有杏树,杏瓣是用杏仁加工而成,据传说杏瓣也曾为贡品。在解放前,这里产的杏瓣就已经销往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在晋西北、陕北、内蒙西部大多为红杏的杏瓣,而唯独河曲一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