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搜索
找到 张掖万寿寺 相关信息共 203
唐三营万寿寺
唐三营万寿寺
2023-05-07
唐三营万寿寺唐三营万寿寺位于隆化县唐三营村。早在康熙二十年(1681年)初设木兰围场时,就有八旗兵驻防于此。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设木兰围场总管大臣一员,四品,六品章京八员。总管衙门也设在此。现今所见的万寿寺,为九十年代重修
张掖肉牛
张掖肉牛
2023-07-28
张掖肉牛:张掖肉牛是甘肃省张掖山丹县的特产。张掖肉牛是主产于甘肃张掖市甘州、临泽、高台、山丹、民乐、肃南等县区的肉牛品种。主要包括两个类群,一是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地域内放养的肃南牦牛,二是河西走廊南北山麓和川区养殖的良种肉牛。主要类群是从1970年开始引进的西门
张掖葡萄
张掖葡萄
2023-07-27
张掖葡萄:张掖位于北纬38度的河西走廊蜂腰地带,南依祁连山,北靠巴丹吉林沙漠,西汉时设郡,取张国臂掖,以通西域之意而得名,是古丝绸之路重镇。总面积4.2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80万亩、森林面积696.2万亩、湿地面积315.6万亩、荒漠沙化土地1700多万
张掖黑河湿地
张掖黑河湿地
2023-10-06
黑河作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在张掖穿境而过,流经张掖299km,形成了大量的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黑河中游,属荒漠地区典型的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具有很强的典型性、稀有性、濒危性和代表性
张掖南酒
张掖南酒
2024-01-03
张掖南酒:相传张掖郡建立之后,中原文化相继传入河西,酿酒技术也随之而来。明代诗人刘宽在他所著的《河西赋》中对张掖南酒有这样的赞美:嘉禾涌曲泉,有酒如混。张掖南酒系采用白酒为坯制的酒基,加入定量的糯米,以药曲为糖化发酵剂酿制而成。它的酿造工艺流程与驰名中外的绍兴
禾甸万寿寺
禾甸万寿寺
2023-05-02
禾甸万寿寺在祥云县禾甸乡新泽村西北万寿山上,山因寺得名。寺由南诏酋长杨实隆之后杨惠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其后历有修建。大殿单檐悬山顶,抬梁式木结构,檐廊装修古朴典雅,为清康熙年间的遗存,两厢是传统民居木构建筑
张掖油果子
张掖油果子
2023-12-06
张掖油果子:张掖油果子是张掖每家每户过春节的必备传统小吃,家家都会做,家家都会吃。油果是张掖人对炸制食品的总称,炸油果一般包括炸制油果子、四股子、油饼、麻花、焦叶子、糖花子等。炸好的油果子黄而不生、脆而不硬、黄里透红才是最好。吃起来酥脆香甜,总能勾起人们的回忆
张掖油糕
张掖油糕
2024-01-03
张掖油糕:张掖油糕——色泽金黄,松软酥脆,香甜可口。以上等清油、细白面粉、精糖为原料,先将面粉用开水烫至半熟,用冷水反复搅和,再揉成鸡蛋大的面团,包糖、芝麻、桂花做的馅子,入油锅炸成,是张掖农民最喜爱的小吃。
张掖鼓楼
张掖鼓楼
2023-10-06
张掖鼓楼,又名镇远楼、靖远楼,位于甘肃省张掖市城中心。据《重修甘州吊桥及靖远楼》碑刻记载,鼓楼始建于明正德二年(1507年),清顺治五年(1648年)焚毁于兵燹,康熙七年(1668年)甘肃提督张勇重建,乾隆、光绪年间两次修缮
张掖二郎庙
张掖二郎庙
2023-10-06
座落在张掖市区青年东街,解放前设甘泉镇公所,县民众教育馆,现改建为张掖市食品公司。庙内,东有清源殿,西有武烈宫,明天顺三年(1459年)建,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重修。公输殿在武烈宫西,祖师庙在武烈宫东。红墙碧瓦,左右相衬两柱铁斗围杆,雄姿巍巍,殿宇堂皇
禹州天宁万寿寺
禹州天宁万寿寺
2023-08-26
天宁万寿寺大殿:位于禹州市城内古钧台街西段路北,历史上在它的周围存在有众多的庙宇建筑,东侧有禹王庙、钧台、汤王庙(已毁)、节烈祠(已毁),西侧有十三帮会馆,北面有怀帮会馆,是城区北隅的古建筑群之一
张掖民间刺绣
张掖民间刺绣
2024-01-03
张掖民间刺绣:张掖的民间刺绣,几乎遍及城市和农村的各个家庭。自古至今,刺绣为妇女的必修针工,一生不辍,日相传习。旧时,张掖民间曾广泛流传着这样的民歌?quot;十岁学针线,十三进绣房,进了绣房绣牡丹,百花百鸟都绣上,男人穿上做新郎,姑娘穿上做新娘。张掖的刺绣花
张掖臊面
张掖臊面
2023-12-06
张掖臊面:张掖臊面,其与外地的臊子面无论是从口味还是做法上都不同。甘肃张掖市民的传统早餐,深受当地民众喜爱,味道醇厚辣香,吃完回味无穷,多与韭菜馅包子搭配,各家餐馆都有各自从不外传的调味秘诀,实属一个还未发扬光大的地方名吃。张掖臊面讲究薄、亮、精,就是面要薄、
张掖山西会馆
张掖山西会馆
2023-10-06
张掖是古丝绸路上商贸云集的重镇,从山西、陕西等地来的客商,在张掖开办了几十家大商号,他们为了巩固和扩大自已经营的实力范围,于是结帮会、设会馆
紫金万寿寺
紫金万寿寺
2023-06-20
位于天子嶂半山腰,创建于明万历年间。该庵由性宗和尚始创,取名显寿庵。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重修,建筑面积约150平方米。明万历四十年(1616年)知县张国瑚到此改名为万寿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