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搜索
搜 索
找到 彭州春芽村在哪里-景点推荐 相关景点共 7500
任山馆农民起义遗址
任山馆农民起义遗址
2023-07-16
8′相对位置:三堡镇驻地西4公里任山(银山)或北山,徐州南三堡镇西部,台上北1公里处,是古代通往江淮的必经之道。《读史方与纪要》记载自,宿州至徐州,必渡睢水越任山为往来通道
八井子许愿树
八井子许愿树
2023-07-15
如果你到八井子旅游,八井子张云岭屯西,有一棵百年古榆,你不可不观,不可不拜。你别看这颗古榆不如千年菩提树那样宏伟大气,也不如南方古榕树茂密参天,但它当地却是小有名气,尽人皆知。此树出生于1893年距今已有114年的树龄,当地人把此树称之为许愿树
南涅水石刻馆
南涅水石刻馆
2023-07-09
1959年,沁县城东北30公里的南涅水出土各类石刻造像1100余块,据石刻题记,为北魏永平—二年(公元510年)至北宋天圣九年(公元1031年)历代积累的民间石刻艺术作品
沁县大云禅院
沁县大云禅院
2023-07-09
大云禅院沁县城西13千米的郭村镇郭村中。四周民舍毗邻,林木掩映。据碑碣与沁州志记载,始建于北魏太和年间(477499年),北宋重建寺院,金大定十二年(1180年)重修时买到空名院额一道,题名大云禅院。金崇庆元年(1212年)正式敕用。元明清时期屡有修葺
沁河源国家湿地公园
沁河源国家湿地公园
2023-07-08
沁河的主源位于沁源县王陶乡河底后一条狭长的沟谷中,沟谷两岸山崖相距约7米宽,石崖上有一个水源丰盛的山泉出水口,如茶碗之粗,突涌而出,水质清冽,终年不减,长流不息
永和红军东征纪念馆
永和红军东征纪念馆
2023-07-08
红军东征永和纪念馆位于永和县阁底乡东征,距县城80余华里。2005年重新修建的红军东征永和纪念馆,占地2500平方米,以英明决策筑辉煌、红军东征永和和老区人民爱红军为主题分三个展厅,用大量的实物图片、塑刻作品等真实地再现了一幅幅可歌可泣的东征历史画卷
三多堂博物馆
三多堂博物馆
2023-07-08
三多堂位于太谷县西南5公里北洸乡北洸曹家大院,1995年10月建馆并对外开放。明清时期晋商巨富曹氏家族极盛之时,建起富丽堂皇的宅院,以福、禄、寿、禧四大院为代表,现存三多堂为一幢寿字型宅院,三多意为福多、子多、寿多,始建于明末清初
怀仁清凉山
怀仁清凉山
2023-07-05
清凉山山西省怀仁县何家堡乡悟道西约五里远的地方,山势陡峭,峰峦叠嶂。山上有一寺名清凉寺,据说是文殊菩萨赴五台山途中的第一道场。如果天气晴好,很远就能看得到。主峰有一座砖塔名华严寺砖塔,砖塔高约十多米,七檐八角,辽代所建,峰北山凹处有一石窟
伞盖寺遗址
伞盖寺遗址
2023-07-05
伞盖寺遗址,位于忻府区庄磨镇连寺沟西约3000米的三嵬山半山腰处。因寺周围松树状如伞盖而得名。始建于唐初,明嘉靖、万历,清康熙年间多次重修,民国时期毁,现存为明清遗址。五爷庙、大雄宝殿、圣母殿、关帝殿、滴水观音殿均为旧址重建。遗址内存碑刻16通
洪教寺
洪教寺
2023-07-04
任县冯西南。始建于汉代,金大定三年(公元1163年)更名洪教院。明代称洪教寺。解放初期拆除。现尚留一石幢底座。寺内有壁画《张仙送子》,高1.5丈,长3.5丈。系任县境内最古之寺
白雀庵
白雀庵
2023-07-04
白雀庵位于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县东北10公里处白佛。始建于南北朝北周时期,庵院座北朝南,占地百余亩。现任主持释悟贵法师。南北朝后期,这里是一片带状森林。沟渠如织,水明草秀,白雀成群。由江苏镇江德真法师参学至此,感叹这里不是江南,却胜似江南
广明大师塔
广明大师塔
2023-07-02
广明大师塔广明大师塔位于定兴县城东南方25公里处,北南蔡乡大留中央,高3.77米,建筑面积2平方米。广明大师塔建于金泰和三年(公元1203年)3月,建筑造型上别具特色,整个石塔用13层八角石立地而起每层八角石相接部位都用莲花石座相隔,塔身刻有佛像及文字
巫公岩摩崖石刻
巫公岩摩崖石刻
2023-06-27
巫公岩摩崖石刻位于台山市海宴镇通亨西面的巫公岩(又称西岩)。巫公岩由三块巨石相倚而成。洞高5米、宽6米、深3米。岩洞上盖刻巫公岩三字,每字径0.15米,字的四周刻有方框,字横书方框内
水南花果山英雄纪念碑
水南花果山英雄纪念碑
2023-06-26
随着百万雄师过长江,解放广州,国民党残余部队撤离,1949年10月25日,其中一支国民党部队经四会走下坪,过狮岭出水南,准备从广西撤离,水南圩镇炮楼驻扎一晚。10月26日凌晨,解放军部队追至水南,分别占领青湾山顶、水南山顶、坑告山顶、坑花山山顶
南阳名胜亭
南阳名胜亭
2023-06-20
南阳名胜亭红草镇南雅管理区石亭脚。是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邑人吴恒夫为乌鸦地祖墓建立的墓道亭。吴恒夫,明嘉靖年间富商大户,自称兴梅居士,为人好善乐施。有一年海丰受灾失收,曾捐资上缴朝廷全年贡税的一半,外号吴半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