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 扬州瘦西湖春节开放吗 有什么活动 相关景点共 7500 条
扬州汉墓群
2023-11-04
扬州汉墓群在射阳湖镇西南约16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星罗棋布地分列着许多高高矮矮、大大小小的土墩子,这就是历史上所称的射阳墩。因土墩数量很多,后来人们俗称为九里一千墩汉墓群。这些较为集中的土墓为我们了解汉代射阳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提供了内涵丰富的实物资料
扬州麦粉厂旧址
2023-05-04
扬州麦粉厂旧址位于在便益门街、运河西岸,建于上世纪30年代。扬州麦粉厂是扬州近代工业起步的见证,俗称为扬州早期两爿半工厂之一。大楼建筑中西合璧,南向,砖木结构,面阔九间,进深四间。现保存有该厂当年使用的一台德国西门子发电机。该建筑是扬州仅存的近代工业遗产
扬州荷园
2023-11-04
扬州荷园位于宝应县水泗乡新区的西侧的荷园,总面积近两万亩,其中荷藕种植面积1.5万亩。水泗乡地处宝应县东荡,位于扬州、盐城、淮安三市交界处,素有水乡泽国之称。荷藕种植面积达8.5万亩,总产量达10万吨,建有省级荷藕脱毒苗培育技术示范园和省级无公害荷藕生产基地
扬州廉政文化展示馆
2023-05-03
扬州广储门外梅花岭畔,历史遗迹史公祠西侧,有一座新建的两层仿古建筑,这里就是扬州廉政文化展示馆。该馆总建筑面积670平方米,一楼为主展厅,二楼为临展厅,是全省首家市级廉政文化展示馆,被省纪委评为廉政教育基地和全省首批廉政文化旅游点
扬州华夏琴筝艺术博物馆
2023-05-03
扬州华夏琴筝艺术博物馆位于瘦西湖路大道向北六公里隋炀东路槐泗工业园内。由扬州华韵乐器有限公司创办,艺术馆总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展示馆面积720平方米,2006年11月建成开放,是我市首家民办琴筝艺术博物馆
扬州中学院士广场
2023-05-03
为充分展示院士风采,激励扬中学子奋发有为,增添扬州城市书香文气,2015年市委、市政府决定设扬州中学院士广场。扬州中学院士广场位于淮海路33号,和扬中一路之隔,广场占地规模约3200多平米
扬州大明寺
2024-01-09
千年古刹大明寺雄踞在蜀冈中峰之上,依山面水,俯瞰风景秀丽、仪态万方的瘦西湖和万花园。大明寺集佛教庙宇、文物古迹和园林风光于一体,历来享有淮东第一观之盛名。大明寺始建于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年间,故称大明寺。到了清代乾隆皇帝南巡,因避讳大明,敕名为法净寺
江苏省扬州中学校史馆
2023-05-03
江苏省扬州中学发端于1902年创立的仪董学堂,是一所有着110多年办学历史的名校。树人堂是学校的标志性建筑,是省级保护文物,现辟为扬州中学校史馆。110周年校庆前夕,扬州中学校史馆经提升改造后隆重开馆
扬州现代花木园
2023-10-30
扬州现代花木园江都现代花木产业园总面积达3.5万亩,一期工程(核心示范区)共吸引三资投入5500万元,现有江苏林科院、南京林业大学、扬州雅典娜园艺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山东泰诚投资有限公司等20多家大型企业和科研院所投资入户园区
中共扬州特支旧址
2023-05-04
中共扬州特支旧址位于扬州市文昌中路492号,东依小秦淮河,南邻文昌中路,北接珍园饭店。1927年9月,中共江苏省委批准建立中共扬州县独立支部,1927年12月改为中共扬州县特别支部,这是扬州最早的党组织
扬州盐商住宅
2023-05-04
扬州盐商住宅(含周宅、廖宅、贾宅)廖宅位于市区南河下118号。清末盐商廖可亭宅,占地约2000平方米,住宅分东西两轴,东轴有二门厅、大厅、住宅楼计五进。大厅楠木结构,面阔五间,进深七檩,前有卷棚,东西有廊与门厅相接,西轴有船厅、花厅、住宅楼等计四进
瘦西湖二十四桥
2023-05-04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调。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这是唐朝诗人杜牧留给我们的千古绝句,千百年来,二十四桥以其清丽俊爽的画面,迷蒙空幻的意境,浪漫悠扬的情调拨动了无数文人墨客的心弦。整座桥是用汉白玉砌成的单孔拱形石桥。它全长24米,宽2
扬州八宝亭
2023-11-04
扬州八宝亭八宝亭历经沧桑,是历史风云变幻的见证。文人雅士、骚人墨客每至于此,总要凭吊一番,留下不少诗词歌赋。明吴敏道诗说:万木河干秀,千年宝气浮。家家事蚕作,拾得采桑钩。采桑钩即为八宝之一
扬州康山文化园
2023-11-21
扬州康山文化园位于古运河畔的康山文化园是诠释扬州古文化的典范。扬州素有巷城之称,街巷内,秀美的园林与古色古香的建筑星罗棋布。在这些争奇斗艳的庭园中,康山文化园独具魅力。走进康山文化园,古色古香的康山草堂,曲折静谧的亭台楼阁,奇妙的假山叠嶂,让人心旷神怡
扬州宋大城遗址
2023-11-21
扬州宋大城遗址位于四望亭路的宋大城遗址博物馆为考古研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展示了扬州宋代城池史,为八五期间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之一。遗址宋代扬州城池概貌:五代后周周世宗在唐代旧城的东南隅改筑了一小城,世称周小城,西城门在五代周小城基础上修筑,并一直沿用到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