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搜索
搜 索
找到 抚顺三慧寺 相关景点共 7500
庆莲寺
庆莲
2023-06-06
庆莲,初号高山亭,位于福建省晋江市池店镇新店村雁山北麓。明永东二十年壬(1422),监察御史陈应良为纪念故友陈庆莲居士倾资助学,而捐俸助建。初为双层四角攒尖亭阁,碧瓦失栏,顶层四面围廓,供观音佛祖,下层四面敞开,亭中立碑记其建亭事。额曰高山仰止,故名
李王屯福胜寺
李王屯福胜
2023-05-09
李王屯福胜类别:古建筑时代:清地址:洛龙区丰李镇李王屯村,李王屯福胜,李王屯福胜简介,李王屯福胜洛阳市洛龙区李王屯福胜旅游指南
颜氏谱碑(清泉寺遗址)
颜氏谱碑(清泉遗址)
2023-08-17
颜氏谱碑(清泉遗址)位于沂南县砖埠镇长桑杭村的颜氏家族墓地中,年代为清,类别为碑刻。颜氏谱碑(清泉遗址)是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颜氏谱碑(清泉遗址),颜氏谱碑(清泉遗址)简介,颜氏谱碑(清泉遗址)临沂市沂南县颜氏谱碑(清泉遗址)旅游指南
鳌山寺(鳌山书院)
鳌山(鳌山书院)
2023-04-12
鳌山(鳌山书院)位于横县百合镇百合社区鳌山山脚下百合中学内,时代为清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类别为古建筑。2012年,鳌山(鳌山书院)被公布为横县文物保护单位,鳌山(鳌山书院),鳌山(鳌山书院)简介,鳌山(鳌山书院)南宁市横县鳌山(鳌山书院)
草衣寺
草衣
2023-06-12
光绪二十年(1894),铁面御史赵启霖特为草衣岩绥福堂题五律一首:我来草衣,室内风翛然。不瓦禅房蔽,无楹古壁坚。苔痕侵佛貌,岚气杂炉烟。任是丹青手,难描小洞天。草衣岩在大罗山,即今青山桥镇晓南管区草衣村
新绛寿圣寺大殿
新绛寿圣大殿
2023-07-10
新绛寿圣大殿位于山西省新绛县。中文名:新绛寿圣大殿地理位置:山西省新绛县编号:802133016所处时代:元保护级别: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晚照寺遗址
晚照遗址
2023-11-11
晚照遗址位于岗山西侧,曾家沟村东约400米处。为高亢台地,总面积约2万平方米。沟崖断面暴露有灰色灰土文化层,内含细泥磨光黑陶片。在地表采集的标本有浅盘灰陶豆、侈口黑陶盆、灰陶罐形鼎残片及红陶扁凿式鼎足、灰陶鸟首式鼎足、黑陶双鸡冠耳大口盆等,属龙山文化类型
迎香桥(龙翔寺革命遗迹)
迎香桥(龙翔革命遗迹)
2023-07-20
迎香桥(龙翔革命遗迹)位于龙翔街道渔业村,年代为清末,类别为近现代史迹。2003年12月15日,迎香桥(龙翔革命遗迹)被公布为桐乡市文物保护单位,迎香桥(龙翔革命遗迹),迎香桥(龙翔革命遗迹)简介,迎香桥(龙翔革命遗迹)嘉兴市桐乡市迎香桥(龙翔革命
大庆富裕正洁寺
大庆富裕正洁
2023-03-30
富裕正洁历史悠久。清朝乾隆五十二年(1787),旗扎萨克决定兴建旗庙。前后经6年时间,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科尔沁右翼杜尔伯特正洁,蒙古名为乌勒木吉特古斯巴雅斯古朗图查干黑德,俗称大庙。蒙古语简称和硕黑德,即旗之意
云盘山福寿寺遗址
云盘山福寿遗址
2023-03-22
云盘山福寿遗址:据史料记载,乾隆年间的太监刘文奎在此山上建庙修行,所以云盘山也叫老公山。山上古树参天,丛林茂密,现今仍存有福寿遗址,隐约可见砖瓦石块。清朝宰相刘墉的父亲刘统勋于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曾为云盘山福寿写下碑文,目前
王德三、吴澄、马登云三烈士墓
王德、吴澄、马登云烈士墓
2023-04-15
吴澄(19001930),女,云南昆明市人,为书法家吴锡忠之大女儿。1925年,吴澄在云南昆明女子师范求学,积极参加,并加入了共青团,组织青年励进会,开展反封建,运动。1926年,吴澄至广州学习,转为共产党员,年底回滇
西栅白莲塔寺
西栅白莲塔
2023-10-20
乌镇素有一观二塔九十三庵之说,一观是指东栅的修真观,二塔中的其中之一就是白莲塔。乌镇的佛教传入较早,在南梁时期就已出现一定规模的寺庙建筑,在乌镇历史上、庵、庙、祠最多的时候有53处之多
梵王寺墓群
梵王墓群
2023-07-05
介绍:梵王墓群位于朔州市朔城区西南25公里处的梵王乡梵王村附近3公里以内范围。亦即汉初楼烦县放城的近郊。这里紧靠阳方口,与宁武关相望。70年代以前,西起照壁山之巅,东到恢河西岸,西汉至北朝时代的墓葬封土星罗棋布
比如达尔木寺
比如达尔木
2023-09-30
比如达尔木达尔木在比如县境内,位于茶曲乡。主要建筑由经堂、佛塔、台等建筑组成,属格鲁派,有僧侣30余人。内主供释迦牟尼和班丹拉姆0神,不同的是班丹拉姆长着善恶两个面孔:善像美丽温柔;恶像青面獠牙
龙居寺摩崖造像
龙居摩崖造像
2023-09-17
龙居摩崖造像(原名:龙居石刻及摩崖造像)年代:唐光华2年类别:石窟寺及石刻公布时间:2012年8月15日地址:安居区东禅镇白鹤嘴村简介:龙居摩崖造像位于四川省东禅镇白鹤嘴村,始建于唐光化二年(899年),具有佛教造像和道教造像并存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