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 改革下的美丽蝶变走进位于大巴山腹地的网红打卡景点宣汉县五马归槽国有林场 相关景点共 7500 条
太乙宫
2023-04-12
太乙宫,位于终南山下,传说有太乙真人在此修炼过,所以得此名。出西安南门,沿民国二十二年长安最早建成的西太公路一直往南走,越凤栖塬,过韦曲、杜曲、贴着神禾塬头,到了山跟前,西柞高速、西康铁路、关中环线交汇处,就到了太乙宫
正和谌氏祠堂
2023-04-05
正和谌氏祠堂位于全南县陂头镇正河村寨下,由院子和祠堂两部分组成。宗祠呈龙腾卷浪形,坐北朝南,壬生丙方位。据信全谌氏五修族谱记载,宗祠始建于1354年,距今660余年。院与石门牌坊于1907年为彰显驸马谌震的荣耀所建。总占地面积1815.28平方米
瑗珲新城遗址
2023-03-24
扩建后的瑗珲城为一方形城堡,周长九百四十步,合四千七百尺,并设有五门。因该城地处江东,与内地联系诸多不便,同年,又决定迁至下游右岸,在托尔加城旧址另建瑗珲新城。瑗珲古城位于黑河市郊,1858年5月28日清政府在沙俄强迫下签订瑗珲条约。
绿荫轩
2023-11-24
绿荫轩位于彭水县城乌江东岸,为北宋词人黄庭坚谪黔州后所建。此轩建于一块十余平方米的巨石上,古榕浓荫遮蔽,原建筑四出飞檐,雕花门棣,有矮栏可凭依,小巧玲珑,门楣悬挂绿荫轩·山谷书匾额一方,字体清秀雅致,轩下石壁上有历代文士题咏
龙吟寺石刻造像
2023-09-13
龙吟寺,迹名龙尾寺,座落在海拨980米的九龙山上。这里四面翠浪起伏,浩渺连天,天风吹荡,竹涛声声,恍若龙吟,故名龙吟寺。龙吟寺位于翡翠长廊东北方三公里处,寺庙占450平方米,建于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年),曾有正殿、下殿、侧殿。清朝嘉庆年间涨惠和尚修
济南开元寺
2023-11-09
济南开元寺遗址,位于千佛山东南佛慧山峰下深涧内。这里山势陡峭,秋日遍地黄花,是济南八景之一。该寺历史悠久,据《续修历城县志·金石三》载,寺址石壁上遗有大隋皇帝字样的残字,由此可知,隋朝时期佛家便涉足于此。唐代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又建佛慧寺
建松政苏维埃政府旧址
2023-10-26
建松政苏维埃政府旧址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东平镇西表村内,原为西表村魏氏祠堂,占地面积约260平方米。1934年8月中旬,中央红军七军团二十一师五十八团在团长黄立贵、政委陈一率领下,挺进建(瓯)松(溪)政(和),直捣东平镇,开辟了广泛的根据地
高桥公园
2023-10-23
高桥公园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高桥镇,南靠南群河,西傍大寨河,北依花山路,东邻通园路,占地面积69.6亩,其中水面面积4.5亩,草坪面积2亩,栽植了5万余株近百个品种40余种植物,绿化覆盖率达66%。1988年5月,在上海市园林局的关心下,高桥公园正式开工建设
清徐文殊塔
2023-05-12
文殊塔(第五批省保)时代:唐地址:太原市清徐县马峪乡碾底村西北约3公里简介:文殊塔位于梵宇寺北侧山岗上,是清徐梵宇寺创建以来,迄今保留唯一的建筑实物。占地面积101.40平方米,坐北朝南,石砌二层方形佛塔,下承台基二层,边宽8.5米,上有塔座,边长3.3米
登封清微宫
2023-05-06
清微宫位于登封市大金店镇三王村,少室山南麓的清微岩下,原为唐代谏议大夫李渤隐居读书处,号称李渤宅。北依少室山清微岩,为九峰环抱,南临少阳河,东为黄沙岭,西为金牛岭,与少室山清凉峰相望
潭涌七乡点农会旧址
2023-06-20
潭涌七乡点农会旧址位于潭西镇潭东村,是陆丰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潭涌七乡点是指下芦、竹芦、新香、西门、月山、后山、陇尾围七个自然村,当时把自然村称为乡,故名。彭湃同志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是农民革命运动的领袖
儒步村抗日先锋队旧址
2023-06-19
儒步村抗日先锋队旧址——陶口店位于东源县叶潭镇儒步村。1938年,由中共广东省委组织和领导的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简称抗先队)。东江区队60多人,在队长谭家驹,副队长林耀族、刘汝琛率领下,于1939年3月到达河源城,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园山风景区
2023-06-03
园山风景区属梧桐山脉,位于龙岗区园山街道大康社区,占地10平方公里,山峦起伏,沟谷蜿蜒,植被基本保留自然生态。景区内海拔599米的园山主峰,与另一峰鹅公髻(海拔618米)相距1.58公里,两峰之间夹有大康溪谷和老虎沟两条山谷,这里常年山水顺溪而下
羊棚头成氏宗祠
2023-05-27
羊棚头成氏宗祠位于仙居县下各镇,年代为清。建于清道光七年的古祠堂——成氏宗祠2017年1月13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羊棚头成氏宗祠,羊棚头成氏宗祠简介,羊棚头成氏宗祠台州市仙居县羊棚头成氏宗祠旅游指南
峡山口
2023-07-28
位于安徽省淮南市西部,102省道或淮河乘船可达。距市中心约30公里。峡山口两旁小山幽旷,淮水环回。滔滔淮水东流,遇八公山阻挡,在此折回倒流,将硖石劈为两半,夺路而下,形成淮河第一峡——峡山口。古称硖石口,是大禹治水时开凿的山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