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搜索
搜 索
找到 杨寨交通站旧址 相关信息共 7500
麻栗寨梯田
麻栗梯田
2023-09-26
麻栗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胜村乡,在公路旁边。在麻栗的后山主要拍哈尼族传统民居蘑菇房。还有在麻栗茶场看梯田特别壮观。麻栗梯田位于元阳县城南部43公里,新街东部15公里。梯田面积大、壮观、线条美、立体感强
杨沧白故居及墓
沧白故居及墓
2023-04-12
沧白故居及墓位于巴南区木洞镇(故居)、东泉镇东泉村(墓),时代为清(故居)、1984(墓)。沧白故居位于重庆巴南木洞镇,1946年为纪念沧白先生,木洞镇易名沧白镇。解放后改称木洞镇
东寨飞山庙
飞山庙
2023-09-06
飞山庙——唐末五代时期,侗族社会从原始氏族社会直接跨越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而以血缘为基础,以地缘为纽带的款组织也正式成型并得到长足发展,达到了极盛时期。这时期侗族飞山王再思经营飞山时,偏安乱世,维护一统,既不称王、也不称霸,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寨岌顶遗址
岌顶遗址
2023-06-22
岌顶遗址在梅县梅西镇龙虎圩背。年代为周代。1982年发现。陶器以瓮、罐为多,纹饰有方格纹、曲折纹、回形纹、夔纹、席纹、篦点纹、米字纹等。石器有斧、锛、环、镞等。同类遗物可见于附近八个山岗,岌顶遗址,岌顶遗址简介,岌顶遗址梅州市梅县区岌顶遗址旅游指南
永安寨遗址
永安遗址
2023-09-01
永安遗址位于安阳殷都区南士旺村西约1公里的一块高台地上,遗址平面为椭圆形,东西长约100米,南北宽近50米,总面积约5000平方米。在永安遗址中,有较大的灰坑、袋状窑穴、数目众多的半地穴式房屋基址等遗迹后人大量的陶片、红烧土块、石器等遗物
九寨猪苓
猪苓
2023-12-04
猪苓:九猪苓,中药猪苓的一种,因产地九寨沟而得名。主要生长在海拔高度2000—2900米的高山林荫地带,生长土壤主要为山地腐殖土,有机质含量高,气温低,昼夜温差大,使得蜜环菌有充足的时间吸取寄主树木的营养进行发育,野生产品多呈类圆形,个体较大,密度低,猪
三家寨道堂
三家道堂
2023-04-14
三家道堂始建于光绪十八年(1892),坐落在兴仁市鲁础营回族乡三家,距市区约23公里。现为市、州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文名:三家道堂地点:兴仁县鲁础营回族乡三家级别:县、州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立时间:光绪十八年(1892)
杨匏安故居
匏安故居
2023-04-28
匏安故居位于越华路116号,省轻工业厅大院内广东制糖机械厂劳动服务公司办事处的巷里,原为香山县今属南屏北山杨氏家族在广州设立的宗族祠,亦是杨氏子弟到广州读书的邸舍,该祠原为一座二进的坐北朝南建筑,面宽约13米,上挂有泗儒书室横匾
杨家溪景区
家溪景区
2023-08-03
景点介绍家溪位于霞浦县牙城镇境内。拥有纬度最北的古榕树群和江南最大的纯枫叶林。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一株榕树王,它的树龄已有800多年,树干周长12.6米,冠幅直径51米,高30米,树干中空,有7个洞口
绵阳杨家镇薰衣草花田
绵阳家镇薰衣草花田
2023-09-16
绵阳家镇薰衣草花田在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家镇团阳寺村。花田不很大,花的品种不少。这是一个新打造出来的景点,里面有很大面积的薰衣草田,周边还有好多特色的餐馆。门票:40景点位置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家镇团阳寺村
阴坪羌寨
阴坪羌
2023-10-08
阴坪羌阴坪羌座落于著名的官鹅沟风景区内,距县城6公里,寨子依山而建,古木参天。从对面望去,古羌塔板房在参天古木中时隐时现,与从底流过的清澈官鹅河和情侣湖、公主湖交相辉映,形成一幅原生态的水墨面。走进寨子,仿佛走进宕昌古羌圈。现全共35户,136人
杨根思烈士祠墓
根思烈士祠墓
2023-07-19
1955年为纪念国际主义英雄根思而更现名乡,1963年改根思公社,1983年复置乡。位于市境西北部,距市府9公里。面积27.9平方公里,人口2.5万
巴灵寨遗址
巴灵遗址
2023-09-19
巴灵遗址位于灵山乡灵山社区居委会,据县志记载,明朝中期在巴灵建药王庙,后历代屡建,逐步拥有大佛殿、观音庙、二郎庙、齐天大圣庙等9座庙宇,后毁于清末,巴灵呈东西走向,东西长227米,南北宽30米,占地面积6810平方米,现存东门、南门、北门及部分
薛家寨汉墓群
薛家汉墓群
2023-05-04
薛家汉墓群,位于西安市凤城九路与开元路十字的东北角,汉墓群的西侧紧邻以前的薛家村,2001年就被确定为西安市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文名:薛家汉墓群出土地点:西安市凤城九路与开元路十字的东北角所属年代:汉代归属:薛家保护级别:西安市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
厉家寨展览馆
厉家展览馆
2023-11-12
1957年10月9日,毛泽东主席对莒南县厉家战天斗地的模范事迹作了亲笔批示表扬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是一个好例。从此大山脚下的厉家名扬全国,成为中国五、六十年代农业战线上的一面红旗,1957年至1965年,全国各地到厉家参观学习的达50多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