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搜索
搜 索
找到 杭埠岭汉墓 相关景点共 3898
三河集
三河集
2023-07-28
三河集三河集地处舒城、庐江、肥西三县交界,为水陆要冲,有丰乐河、河、中河三条河流萦固其间,港湾交惜,地形险要,自古为军事要地。南通舒城,西接庐江,东达无为、巢县(今巢湖市),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时吴楚两国曾在此激战
朗赛岭庄园(囊色林庄园)
朗赛庄园(囊色林庄园)
2023-09-30
朗赛林庄园位于扎囊县扎其乡朗赛林村,始建于吐蕃王朝晚期在帕竹王朝时期形成现在的规模。朗赛林庄园过去是扎囊县境内一个封建大领主的领地,这个家族出过一些著名的人物,包括多吉扎寺的两个,大学者班禅罗桑益西和原地方政府的噶伦
泉陵侯家族墓
泉陵侯家族墓
2023-06-14
位于永州市零陵区北部鹞子。1992年冬和1995年秋冬相继发掘了封土堆连在一起的两座大型汉墓,编号为鹞子1号墓和2号墓。均为土坑竖穴木椁墓葬,斜坡墓道,墓道朝西。封土堆在烧砖取土时已被挖去
孙立人故居
孙立人故居
2023-07-28
三河镇:三河镇地处皖中,位于安徽省会合肥市西南部,隶属省会合肥管辖,与巢湖、六安两市交界,东濒巢湖,丰乐河、河、小南河三水流贯其间,位于国家5旅游景区黄山、九华山的黄金旅游线上,合铜公路穿镇而过,京九铁路、合铜黄高速傍镇而过,交通便利,区位条件优越
荆州八宝山
荆州八宝山
2023-06-07
古称龙山,由八道崇组成,亦名八山。山中古墓密集,其中以楚墓为多,汉墓次之,兼有其他朝代墓葬。较大的墓冢尚有三四百座,如狮子冢、童岗、杨家冢、仙女台、蓑衣冢、黄金冢、奇马冢、平头冢、火烧冢、青冢、双冢、沙冢等,规模庞大
古城堡汉墓群
古城堡汉墓群
2023-06-03
阳高县古城堡汉墓群位于阳高县城东南方60里之古城堡周围,包括南梨园沟河东岸汉墓25个。两岸汉墓15个、古城堡北汉墓8个、古城堡东汉墓10个。古城堡汉墓群位于阳高县城南60里的古城镇,方圆面积为19平方公里范围内
大兴安岭松岭砍都河国家湿地公园
大兴安岭松砍都河国家湿地公园
2023-03-30
砍都河国家湿地公园(试点)位于黑龙江省大兴安岭伊勒呼里山南麓,湿地总面积7765公顷,距离小扬气镇直线距离约55公里。湿地公园有大面积森林、湿地,保护区内现已发现维管束植物61科800余种,野生动物49种,鸟类216种、两栖爬行动物及鱼类44种
肥西小南河
肥西小南河
2023-07-28
风景秀丽的小南河位于肥西县三河镇境内,自南向北流贯古城区,经丰乐河、河与风光旖旎的巢湖景区连成一片。三河水美,水给这个古镇带来了灵性。它清澈透明,晶莹如镜,俯瞰水面,水中游鱼,岸边垂柳,水底云头,皆历历在目,自小南河码头乘游船,顺流泛舟,可一边品着香茗
颜氏谱碑(清泉寺遗址)
颜氏谱碑(清泉寺遗址)
2023-08-17
颜氏谱碑(清泉寺遗址)位于沂南县砖镇长桑村的颜氏家族墓地中,年代为清,类别为碑刻。颜氏谱碑(清泉寺遗址)是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颜氏谱碑(清泉寺遗址),颜氏谱碑(清泉寺遗址)简介,颜氏谱碑(清泉寺遗址)临沂市沂南县颜氏谱碑(清泉寺遗址)旅游指南
三河一人巷
三河一人巷
2023-07-28
三河古镇位于肥西县南端肥西、舒城、庐江三县交界处,丰乐河、河在此汇合,通常所说的一人巷就是位于三河古镇南街中段的老大楼茶馆对面的一人巷。因为巷子非常窄,只能容得一个人通过,两人相遇必要侧身而行方可通过,高高的古老砖山墙,把两边的建筑分割开,故得此名
济北王墓
济北王墓
2023-11-10
济北王墓位于山东省长清县城西南15公里处,为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诸侯王墓,由双乳山汉墓、福禄山汉墓及东辛汉墓组成。规模最大的汉王陵双乳山汉墓坐落在济南市长清区归德镇双乳山村,从1995年底开始进行抢救性发掘,被评为1996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温县九女冢
温县九女冢
2023-08-28
九女冢位于温县东陆庄村北,系汉墓,共有九个大冢,连于清风上,今仅剩3冢,呈不规则分布,三冢高约8米,基围103米,据民国《温县志》记载,疑为古传之坟城,因未发掘,墓主待考。
任寨汉墓群
任寨汉墓群
2023-08-26
该墓群位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蒲城店遗址以东,1996年当地村民在进行采沙作业时发现,共发掘西汉墓8座,东汉墓3座,清代墓1座,这些墓葬均在流沙层中埋藏,西汉墓为空心砖墓,东汉墓为小砖墓,其中保存最完整的为1号墓
冢子村古墓
冢子村古墓
2023-07-04
汉墓,距离县城大约10公里。汉墓就是汉代的甘陵,我们这里又称汉墓为冢子。在现在汉墓的东侧有一个村,村名就叫冢子村。根据《广平府志》和《大清一统志》上的记载,汉代的甘陵在县东南30里。东汉第6个皇帝安帝刘祜的父亲刘庆和他的母亲,就埋葬在这里。刘庆曾经是皇太子
龙华寺
龙华寺
2023-09-05
龙华寺位于罗源县起步镇山村后,后唐长兴二年(931年)僧真翁始建,后废。元代山村民陈元朗捐资重建。后寺宇倾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