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搜索
找到 松花江公路大桥 相关信息共 3431
宜君秦家河摩崖造像
宜君秦家河摩崖造像
2023-10-02
秦家河摩崖造像位于宜君县城关镇秦家河村西南250米的蔡家山断崖石壁上,蔡家山呈西南至东北走向,山下秦家河东北环绕流经造像脚下,距造像高约30米,通往刘家河的便道,沿山脚下南北而过,距造像高约50米,造像北距宜焦公路约0.5公里,南距刘家河村约2公里
勐养象树
勐养象树
2023-09-29
勐养象树位于勐养镇距公路200多米处。一棵二十余米的古榕,枝叶婆娑,郁郁葱葱,它的气生根形成一座汽车也开得过去的圆形大拱门。主干根部长出的一大片盘根,就像一座天然假山。一根一围粗细的树干弯到地面又升起落下,三起三落延伸出十多米,最后立起仰成一树冠,形如一虬龙
彩色膏林
彩色膏林
2023-09-27
彩色膏林距县城8公里,位于官仓附近的石膏箐,有公路直通景区。元江彩色膏林因发育于含石膏膏盐岩系,呈密集的峰林而得名,互层状的含石膏页页泥岩,经雨水沿垂直裂隙淋蚀形成峰丛,加之原岩物质组分的差异性,构成灰绿、灰紫、灰红、黄褐色等色调的彩色图案
画眉屯
画眉屯
2023-09-24
画眉屯在织金县的东部,也就是从县城通往省城贵阳的公路65公里处的凹河大桥右侧,有一座东西走向的大山。山体的东、南、北三面紧临簸躲河,东、北两面山缘是高达数十米以至百余米的悬崖绝壁,南面山脚是10余米高的岩壁,以上是80度倾斜的林箐直达山巅,均无路可攀
永盛山龙泉寺古刹
永盛山龙泉寺古刹
2023-09-22
从宝源到联华4公里的公路缓缓上行便到达龙泉寺古刹。龙泉寺建于明朝末年,是最早来宝源凿业的周姓人修建的,距今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整座寺庙分上中下三殿,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左右。原左边为僧人、游客住所
天生桥峡谷
天生桥峡谷
2023-09-21
在川硐乘往大兴方向的车,过铜松公路后不久就是天生桥的上游,下车后沿着小路再步行两里,就可到天生桥峡谷顶部
攀枝花箐河
攀枝花箐河
2023-09-11
攀枝花箐河简介乘车从箐河乡出发,沿一条山间林区公路向北入山,举步之间,便进入箐河峡谷。箐河婉蜒,路也曲折、峡谷两边山如刀削,须仰视方能见到山顶。箐河两岸近处,林间在藤缠绕,密不透风。悬崖间.古木参天,苍翠蓊郁,虽冬日也百叶不凋。箐河清彻透底,岸旁箭竹灌木丛生
千年古榕
千年古榕
2023-09-10
千年古榕位于霸王岭林业局公路东线11公里处,一株凸脉榕胸径达250厘米,高超过30米,冠幅直径达32米,树龄在千年以上,枝叶繁茂,遮天蔽日,乃榕树之王。霸王岭山地雨林沟谷雨林雅加大峡谷雅加大瀑布野生兰花群落坡垒根抱石野生荔枝林低山雨林桫椤翠影粗榧英姿见血封喉古
平隆隘口
平隆隘口
2023-09-02
1979年修建从华兰圩通至防城区扶隆圩的三级公路后,始以车代步。从瑶寨江乐屯开始登山到隘顶约12公里,均沿沟边而上,直到海拔612米的隘口,但坐在车上不觉是上山
婆子山摩崖造像
婆子山摩崖造像
2023-08-30
东距象河街5公里,泌许公路穿越象河街,西邻方城县境2公里,东距2.5公里的象河关山脉凹口的平畴
同盟山
同盟山
2023-08-28
周武王同盟山位于获嘉县城,东距新乡市区16公里,毗邻新焦公路。乘坐新乡至获嘉、新乡至焦作、新乡至武陟的各路公交车,至获嘉同盟山景区下车即到。该山(坛)为昔年周武王率师伐纣,在商郊牧野举行战前誓师的盟台,史料记载为诸侯兵捧土封之,即《尚书·牧誓》所载的牧誓之所
杏峪风光
杏峪风光
2023-08-25
杏峪风光杏峪位于圣土山之阴,南接冠世万亩榴园,西邻店韩公路,东、南、西三面由五座山峰环绕,宛如一道蜿蜒的屏障。峪中地势平坦,绿树浓荫,鸟鸣山涧。北有碧波荡漾的库塘,西依杏峪村,民居多为石块垒成,掩映在一片石榴园中,村在园中,园在村里,初夏榴花似火
北卧石西古墓
北卧石西古墓
2023-08-19
北卧石西古墓位于广饶县大王镇北卧石西村西北约300米处,东距原西营乡政府至北卧石的南北沥青公路约50米,北距原西营乡政府12公里。西距淄河约3公里。该墓为黄土封顶,高约7米,南北长约40米,东西宽约33米。墓现状为椭圆形。该墓没有进行过发掘,墓室结构不祥
福鼎香山寺游览区
福鼎香山寺游览区
2023-08-03
香山寺游览区在九鲤峰之下的山谷中,可由经过一片瓦前往,亦可进入山门后直接走香山寺公路。香山寺始建于明朝,原名妙香庵。大雄宝殿前有块巨石叫犀牛望月,牛颈有一天然岩洞叫犀牛洞,洞壁上有一联:秀句满江国,芳声腾海隅,乃清户部尚书,同治、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所题
汉皇祖陵园
汉皇祖陵园
2023-07-16
汉皇祖陵园丰县汉高祖刘邦的老家,被史家称为汉高故里,俗称汉皇故里,其位置在今丰城西北七公里处的丰单公路北侧赵庄镇金刘寨村,汉皇祖陵园,就座落在村西白银河旁,因这里是刘邦的出生之地和儿时生活的地方,又是汉文化的发祥地.故而此处古今扬名,四海皆知,皆称汉之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