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搜索
搜 索
找到 桃溪镇陶村 相关特产共 5884
西照河村大豆酱
西照河大豆酱
2023-08-02
西照河大豆酱:西照河大豆酱西照河大豆酱,多年祖传手艺。豆酱色真,味正,为城乡人民蒸包子、熬菜,炒食的主要佐料之一。
延安镇东升、红升优质南瓜
延安东升、红升优质南瓜
2023-11-23
延安东升、红升优质南瓜:邕宁县延安今年早造种植东升、红升等优质南瓜1万亩,现已开始大量上市。东升、红升等优质南瓜果实厚扁球型,重约1.5公斤,果皮金红色,肉厚,粉质香甜,风味优美,特别适合当今家庭消费和制作南瓜粉,欢迎各地客商前来收购。(邕宁)
杜生镇西北庄芝麻糖
杜生西北庄芝麻糖
2023-06-10
杜生西北庄芝麻糖:杜生西北庄生产的芝麻糖,是村民王朝臣从内蒙古学会制作技术并逐步传给他人的,至今已有七十多年历史。起初,王家坐庄生产,再批发给商贩,销量很大。1980年,西北庄芝麻糖专业户发展到12家,其产品也由原来的单一品种增加到四、五种。西北庄的芝麻糖
陈家营村苇席
陈家营苇席
2023-08-11
陈家营苇席:陈家营苇席定襄县陈家营挖掘传统技术,依靠编织各种工艺品,走出了一条特色之路。陈家营编苇席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近年来,他们抓住五台山旅游不断升温的机会,根据市场需求,大力发展编织业。先后邀请北京、太原等地的专家指导,使民间传统艺术与现代审美
周村大酥烧饼
大酥烧饼
2023-10-06
大酥烧饼:周大酥烧饼历史悠久,向以薄、香、酥、脆著称。大约在明朝中叶,周贾0集,各种小吃应时而生,一种上贴烘烤胡饼(原烧饼的一种)的胡饼炉传入周。饮食店的户的师傅采纳焦饼薄、香、脆的特点,采用上贴烘烤胡饼的方法,创制出脍炙人口的大酥烧饼。它形圆而薄,
刘卓村挂面
刘卓挂面
2023-12-28
刘卓挂面:始于明末清初的刘卓传统手工挂面,至今已有400年的历史,经过历代祖传,引出了许多动人的故事。它以适口、细腻、美味受到历代市场的青睐,至今久销不衰。手工挂面是人类社会传统饮食文化的体现,它是一种绿色食品,以美味、美观、营养好,而流传至今。早在光绪三年
钟祥长寿村鸡蛋
钟祥长寿鸡蛋
2023-07-17
钟祥长寿鸡蛋:钟祥长寿老人最爱吃的养生食品是本地土鸡蛋,正宗土鸡蛋鸡食全部都是吃的五谷杂粮,绝不添加任何添加剂,《长寿歌》中就说到:乡村土鸡蛋,胜似大补丸,早上吃了精神爽,干活有劲睡得香;月子吃了伢快长,学生吃了记忆强,少者吃了筋骨壮,老者吃了寿命长!优秀产
谢村“鸭头绿”桂味荔枝
“鸭头绿”桂味荔枝
2023-07-20
鸭头绿桂味荔枝:每年六七月,蝉鸣荔熟,佳果飘香。荔枝品种甚多,其中大家公认最好吃的当数桂味。而在德庆县官圩,有一种被称为鸭头绿的桂味荔枝,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以及肉脆、汁多、清甜、有桂花香味的特质而胜于一般桂味。谢桂味荔枝果皮鲜红,呈长心形
复兴村油焖大虾
复兴油焖大虾
2023-10-26
复兴油焖大虾:公汽终点站看到人多的地方就是他家了,其实也蛮好找的。虾子真是不错,放了很多药材和香料,光闻就能流口水。吃起来从头辣到尾,好过瘾。地址:汉口复兴公汽终点站
谢村鸭头绿桂味荔枝
鸭头绿桂味荔枝
2024-01-11
鸭头绿桂味荔枝:每年六七月,蝉鸣荔熟,佳果飘香。荔枝品种甚多,其中大家公认最好吃的当数桂味。而在德庆县官圩,有一种被称为鸭头绿的桂味荔枝,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以及肉脆、汁多、清甜、有桂花香味的特质而胜于一般桂味。谢桂味荔枝果皮鲜红,呈长心形
梁后庄村红果
梁后庄红果
2023-06-10
梁后庄红果:梁后庄四面环山,是远近闻名的山楂之乡,种山楂的历史有百年以上。种植面积达到2000余亩,年产山楂200到300万公斤。得益于优良的水土和特殊的小气候,这里产出的红果皮薄、个大、含糖量高,口感绵软,深受市场的青睐。2010年,当地村民组织销售合作
东川乡马泉村红枣
东川乡马泉红枣
2024-01-04
东川乡马泉红枣:东川乡马泉:特产红枣
湾子村凯特杏
湾子凯特杏
2023-10-15
湾子凯特杏:湾子凯特杏,是从美国引进的优良杏品种,属甜杏,属绿色无公害农产品。该杏果实近圆形。特大,平均单果重120克,最大单果重152克,肉质细微。汁液丰富,风味酸甜爽口,含有大量丰富的营养物质。凯特杏可鲜食,亦可加工为果脯,并耐压耐贮运。杏仁中所含营养
福州南轩村麻芝
福州南轩麻芝
2023-09-21
福州南轩麻芝:福州南轩麻芝:外形近似圆柱体,表面麻粒饱满,黄色,略有光泽,皮薄麻均,心似絮状,绵松清甜,有芝麻芳香。
大仲村蓝印花布
大仲蓝印花布
2023-10-06
大仲蓝印花布:鲁南地区不少县区印花布历史悠久。目前有印染作坊,而以苍山大仲村镇小吴宅的蓝印花布为最好。蓝印花布的颜料是靛蓝。它是从一种叫做蓝草的植物中提取的。物理性能稳定,色泽素雅。现在费县、莒南等地仍有种植。我国很早就有采蓝、制蓝的记载。《诗•小雅采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