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搜索
搜 索
找到 永春外山云河谷风景区 相关信息共 7500
外蒲山
2023-10-19
蒲山系九龙山近海最大的岛屿,蒲山上自然环境幽静,气候湿润,冬暖夏凉,四秀宜人,海蚀槽等海蚀地貌也给增添了独特的景观。龙其是南部,因经千百年海浪冲击,形成许多绚丽的自然景观,有陡峭的海蚀崖,俯首下望,天险生畏
永春雪山
永春雪山
2023-03-05
永春雪山雪山被誉为闽南庐山,为永春群山之宗、晋江东溪源头。景区内东溪大峡谷是永春县最高山峰雪山之腹,是泉州市母亲河晋江东溪的源头;醉风园是泉州全市海拔最高的美丽乡村观景平台,也是最佳的避暑胜地
永春芦柑
永春芦柑
2023-09-20
永春芦柑:永春芦柑是福建省永春县一带传统的名优特产之一,也是永春发展生产的当家品种。永春芦柑具有果形硕大端正、色泽橙黄、果皮薄、果肉汁多、脆嫩香甜、风味独特、富含维生素及其它成份等特点,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盛誉,芦柑远销东南亚、港澳台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称为
永春香饼
永春香饼
2023-09-19
永春香饼:香饼:为永春名食,已有300多年历史。香饼主要原料是面粉、红糖、猪油和香料,制作精细,外型雅观,香甜可口,别有风味,是永春民间嫁娶中必备的馈赠礼品。注:一盒10小块为一个包装
永春白粬
永春白粬
2023-06-29
永春白粬:盛夏将至,永春的街头又可听见叫卖白粬(上图)的声音了。永春白粬是当地一种解暑消夏的好食品,与永春榜舍龟、永春橘红糕、永春金橘等小吃齐名。白粬做工讲究,从选料到制作都来不得半点马虎,否则做出来的白粬就无法达到质地洁白、入口柔韧的效果。做白粬一般从下午开
外山滑雪场
滑雪场
2023-08-18
滑雪场位于博山区源泉镇南崮北村,与博焦裕禄纪念馆相邻,距博高速入口20公里。雪场面积6万多平方米,建有初、中级滑道,新扩建六条雪圈道专区,不再拥挤、更安全。有雪地摩托、雪地坦克等项目。滑雪老少皆宜、刺激好玩
寺外桃源景区
桃源景区
2023-03-15
桃源景区位于南部县玉镇乡正觉寺村的寺桃源景区建成于2015年6月,景区内有名贵花卉200余亩、林果300多亩,包含月季长廊、崇文书岩、忠孝广场、香桃别径、昆桥荷影等景点,该景区不仅生态环境优美、民俗文化也十分深厚,去年6月在该景区举办的该县首届微电影节
医巫闾山帝王谷风景区
医巫闾帝王谷风景区
2023-07-12
医巫闾医巫闾—大芦花风景区医巫闾——青岩寺风景区医巫闾——大观音阁景区医巫闾辽陵医巫闾——灵山风景区医巫闾——五佛寺风景区医巫闾国家森林公园风景区
永春卤面
永春卤面
2023-09-19
永春卤面:永春卤面主料:生面条300g辅料:水发虾米25g、黄瓜100g、肉米50g、猪油75g调料:胡椒粉2g、盐2g、味精9g、加饭酒25g、水发香菇50g、鸭蛋2个、高汤750g、葱白50g、香油、葱花。烹调方法:黄瓜去皮、籽、切片;水发香菇切丝,葱头切
永春老醋
永春老醋
2023-09-20
永春老醋:永春老醋选用优质糯米、红曲、芝麻、白糖为原料,按一定配方精心酿制,其酿造技术独特。醋色棕黑,强酸不涩,酸而微甘,醇香爽口,回味生津,且久藏不腐。同江苏镇江香醋、四川保宁醋、山西老陈醋齐名媲美。此醋旧时是民间富户秘传自酿食用,些许作为珍品馈赠亲朋好友。
永春篾香
永春篾香
2023-09-19
永春篾香:永春篾香,又名神香、卫生香,是一种选用上等芳香植物和中药材配制后供人点燃的名贵香料。永春篾香是唐宋移居福建省泉州市的阿拉伯人蒲氏家族后裔,于明末清初引进、发展起来的。它历史悠久,驰名闽南和东南亚各地,成为永春县外贸出口的主要产品之一。永春蒲氏家族所制
兰草谷风景区
兰草谷风景区
2023-04-27
:兰草谷位于湖北长阳五瓜观,景区峰、瀑、崖、洞等自然景观十分丰富,具有奇、壮、幽、俊等特色。其人文景观有当年香火盛极一时的道观遗址、穆桂英舂药处、三国点兵台、抗战遗址、中国地图村(石城村)
永春佛手茶
永春佛手茶
2023-09-20
永春佛手茶:永春佛手茶:成品条索紧结肥壮卷曲,色泽砂绿乌润,香气浓郁清长,滋味醇厚回甘,汤色橙黄明亮,具有独特果香。当地群众常用以制作盐茶和柚米茶,治疗痢疾、中暑、高血压等症。永春佛手茶又名香橼种、雪梨,因其形似佛手、名贵胜金,又称金佛手,主产永春佛手于福建永
永春红四军标语
永春红四军标语
2023-04-03
1929年8月红四军进驻永春横口、一都时,十分注重革命宣传工作,沿途处处刷写标语,张贴文告,散发传单,宣传革命道理和红军的宗旨。横口和一都许多房子墙上,至今仍保存着当年红军刷写的许多革命标语
永春文庙
永春文庙
2023-10-18
永春文庙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桃城镇(县城中部),亦称孔庙、学宫,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年),是学子讲读及应考的地方。最初建在东渡(东岳)桥西,继迁知政桥北和白马山之南,历经宋、元、明七次迁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