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搜索
搜 索
找到 河南古建筑南阳武侯祠——三顾茅庐所在地 相关景点共 4208
河南师范大学生物标本陈列馆
河南师范大学生物标本陈列馆
2023-08-27
河南省生物标本馆,好东西很多,性价比超高,不要门票,不定期开放景点位置河南省新乡市红旗区建设东路河南师范大学
武侯祠汉昭烈庙
武侯祠汉昭烈庙
2023-11-06
进大门,左右两侧分别有唐碑和明碑。浓荫丛中,矗立着六通石碑,其中最大的一通唐代蜀汉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有很高的文物价值,被称为三绝碑。唐朝著名宰相裴度撰碑文,书法家柳公绰书写,名匠鲁建刻字。都很精湛,因此被称为三绝碑
潭头河南大学旧址
潭头河南大学旧址
2023-11-01
潭头河南大学旧址是河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洛阳市栾川县潭头镇潭头村、党村、张村、古城村、大王庙村一带。受战事影响,1937年1939年,河南大学曾先后随迁豫西南镇平和鸡公山及豫西伏牛山区潭头镇。原建筑现仅存10余处,且多已年久失修岌岌可危,极需保护。
河南弘济桥
河南弘济桥
2023-08-30
河南弘济桥位于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城北,跨汝河,明代称宏济桥、博爱桥,清代称迎恩桥,因靠近天中山又称天中桥。原为木桥,明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改建成石桥。该桥全部用石块砌成,与赵州桥结构相似。在大券两边附两个小券,美丽大方,雄伟壮观
河南堂忠实第
河南堂忠实第
2023-04-24
位居屏东中正国中旁的邱姓河南堂忠实第,为南部六堆客家古宅中最完整的一座。因邱氏先祖曾赴福建考取功名,加上此地为闽、客交会处,邱宅的格局、细部装饰显见闽风影响,尤其梁柱间精雕细琢的木构件、交趾陶墙饰与屋脊剪粘,更为一向朴实的传统客家建筑,增添了华丽的装饰风格
河南省立女子师范学堂旧址
河南省立女子师范学堂旧址
2023-08-27
河南女子师范学堂旧址位于开封市鼓楼区中山路北段64号(今河南大学中山路校区),其前身为中州女学堂。1907年4月,河南学务公所议长李时灿及员绅郑思贺、张嘉谋、阎永仁、李鸿筹等集议,筹办女子学堂,呈准立案,定名为公立中州女学,经费由官绅乐助
中原福塔(河南广播电视塔)
中原福塔(河南广播电视塔)
2023-03-01
中原福塔,又名河南广播电视塔,河南广电直属企业,是一座集广播电视发射、旅游观光、跨境E贸易、文化展演、餐饮休闲等多功能的商业艺术文化中心。塔高388米,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全钢结构塔,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河南省十一五重点工程,河南省标志性建筑
天主教河南总修院旧址
天主教河南总修院旧址
2023-08-27
天主教河南总修院旧址天主教河南总修院位于开封东郊的羊尾铺村东,由罗马教廷传信部拨款修建于1930年。天主教河南总修院,是一所专门为培养天主教中国神职人员而设立的特殊高级学校,创建于1930年,1958年停办,前后历时28年,其间
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旧址
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旧址
2023-08-27
1911年辛亥革命河南起义指挥部曾设此。1925年,萧楚女曾在此进行革命活动,设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于此。1936年改为开封高级中学
黄山登山古道及古建筑
黄山登山古道及古建筑
2023-11-16
时代:唐至民国地址: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黄山游览磴道,初始于唐代,形成于明清,发展于民国,完善于当代。以天海为中心,分为东、西、南、北四条主干道,辅以支道连接,形成贯通各景区景点的盘道网络。目前,全山磴道总长约85公里,有石阶6.3万余级
河南省立第一工业学校旧址
河南省立第一工业学校旧址
2023-08-27
河南省立第一工业学校旧址时代:近代地址:开封市龙亭区北道门街文保碑上写着现存办公楼一座、配楼两座、图书室及土丘。杨靖宇将军曾在此校就读。
南阳十里庙遗址
南阳十里庙遗址
2023-08-29
十里庙遗址位于七里园乡大屯村东北。商周。面积约2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3米。1959年发掘。共清理商代房基一座,灰坑10个,墓葬7座。清理周代灰坑2个,水井一口。还清理汉墓2座,宋墓3座。出土陶器有罐、大口尊、豆和陶范残片。铜器有双翼形镞、觚、弓形器
南阳小屯遗址
南阳小屯遗址
2023-08-29
小屯遗址位于南阳市卧龙区安皋乡小屯村和大屯村之间。面积约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5米左右。现地表散落有较多的汉代陶片,多为泥质灰陶,器型有板瓦,筒瓦,罐,盆等。
河南师范大学生物标本馆
河南师范大学生物标本馆
2023-08-27
河南师范大学生物标本馆,HenanNormalUniversityBiologicalSpecimenDepository,北依巍巍太行,南滨滚滚黄河,位于京广、太荷铁路交汇处的豫北名城新乡市,坐落在广袤的牧野大地、美丽的卫水之滨
梁河南甸土司衙门
河南甸土司衙门
2023-09-29
河南甸土司衙门也叫南甸土司司署。南甸土司头人刀氏龚姓,原籍南经应天府上元县。明初随军征讨云南,因屡建战功,后升官定居于此,逐渐被当地土著傣族文化融合,成为汉傣文化融合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