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搜索
找到 河嘴谭氏民居 相关景点共 7500
大爽河生态游乐景区
大爽生态游乐景区
2023-09-06
大爽生态游乐景区集河流、泉溪、瀑布、石崖、石滩、山林于一体,具有山幽、水秀、林茂、瀑美的特点。景区的河段逶迤跌宕,浅滩飞瀑,卵石遍布,河道或宽或窄,水流或急或缓,水体清澈,水质良好,水量丰富
临洮洮河国家湿地公园
临洮洮国家湿地公园
2023-10-07
临洮洮国家湿地公园(试点)位于临洮县南部,规划范围北起杨家河水库坝,南至海巅峡坝址,东西以河道两侧的堤坝路、一级阶地或林缘地为界,南北长25.5公里,东西平均宽350米,总面积811.0公顷,其中湿地面积521.3公顷,湿地率达到64.3%
陕西徐水河国家湿地公园
陕西徐水国家湿地公园
2023-10-01
陕西合阳徐水国家湿地公园横贯县境北部,为黄河晋陕段南北向宽阔河谷右岸黄河一级支流,西北起渭北黄土高原黄龙山系的皇甫庄林场上马西,东南至百良镇岔峪口,与陕西黄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相接,全长36.4公里,总面积1386公顷
三阳洪氏宗祠(敬本堂)
三阳洪宗祠(敬本堂)
2023-10-18
宗祠位于歙县三阳镇叶村,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大修扩建,光绪二十三年(1887年)再次重修,又名敬本堂、世光第,坐北朝南,面阔18米、进深30米,建筑面积540平方米
三雕博物馆(周氏宗祠)
三雕博物馆(周宗祠)
2023-08-01
坐落在绩溪县城曹家井39号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周宗祠,以它独特的魁力吸引着八方来客
前坪张氏厝屋
前坪张厝屋
2023-07-23
前坪张厝屋俗名张十一故居,位于泗溪镇前坪村,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乾隆末年复造新屋,嘉庆三年二月(1798)峻工,为四合院式建筑。占地面积5780平方米,深77米,宽75米,房屋44间,360根柱子,三进五厅,前后二院落
路州周氏大祠堂
路州周大祠堂
2023-06-24
大祠堂位于乐从路州。清代光绪丁亥(1887年)建,民国八年(1920年)、1996年、2000年均有重建。坐北向南,三进两廊一后院,分左、中、右三路,面阔22米,进深50米,占地面积1087平方米。单檐硬山顶。头门面阔三间,进深二间
瓦拉亚窟芭蕉河
瓦拉亚窟芭蕉
2023-09-08
芭蕉景区是瓦拉亚窟景区的组成部份,位于怒江泸水县大兴地与称杆乡交界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六库位于泸水县六库镇,居住着傈僳、怒、独龙、白、彝、汉等10多种民族,是少数民族集居的地方,各族群众闭结友爱,和睦相处,长期共同生活在沿江两岸
合溪采地交通站旧址(王氏宗祠)
合溪采地交通站旧址(王宗祠)
2023-08-05
合溪采地交通站旧址(王宗祠)位于合溪乡采地村,年代为1929。合溪采地王宗祠,位于合溪乡采地村,始建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方形,土木结构,坐西南朝东北,通面阔20.4米,总进深16.3米,占地面积332.5平方米,建筑面积120平方米
武水刘氏宗祠(含尚书第)
武水刘宗祠(含尚书第)
2023-04-09
武水刘宗祠(含尚书第)位于临武县武水镇刘家村,时代为明。2018年,武水刘宗祠(含尚书第)被郴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建筑外墙墙基为起点,四向各至延伸3米处
叶氏家庙(敦本堂)
家庙(敦本堂)
2023-10-24
家庙(敦本堂):始建于明弘治至嘉靖年间(1488—1528),由朝门及家庙组成,均为砖木结构。朝门座西南朝东北,建筑面积70平方方米;家庙座南朝北,建筑面积378平方米,面阔三间,进深三进,两天井。家庙的朝门与家庙主体分开,建筑风格别具一格
高赞梁氏大宗祠
高赞梁大宗祠
2023-05-25
高赞梁大宗祠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杏坛镇高赞东胜大街1号。清乾隆十三年(1748)建,光绪二十三年(1897)、1997年重修。坐西北向东南,广三路,总面阔28米,中路面阔三间13.6米,进深三进47.8米。硬山顶,龙舟脊,人字封火山墙,青砖墙红砂岩石脚
启敬堂(余氏宗祠)
启敬堂(余宗祠)
2023-07-26
启敬堂位于塘坞乡西庄村内·迠于清嘉庆壬戌年(1802),余宗祠·第四批县文物保护单位。座西朝东。共有四进,分别是前厅、中厅、正堂、后楼。面阔都为三间,通面阔11.2米,占地面积约387平方米。硬山顶,有屋面板和搏风板
裕昆堂(余氏宗祠)
裕昆堂(余宗祠)
2023-07-26
祠堂。座东北朝西南,共有三进,各进间有天井,天井两边有走廊相连,占地面积约480平方米。第一进戏台,两边有楼。第二进大厅,明间五架前卷棚后单步梁。第三进有楼
龚氏宗祠梁牌楼及浣纱记石雕
宗祠梁牌楼及浣纱记石雕
2023-08-09
上饶县应家乡龚宗祠两牌楼及石刻浣纱记位于应家乡安坑村,在龚宗祠后门西侧两块各长3.2米、宽1.7米的大青石板上,刻有昆腔传统剧目《浣纱记》。据《龚宗谱》记载,该石刻刻于明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