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搜索
搜 索
找到 泉州港古建筑 相关信息共 4343
孔雀坟与刘家山
孔雀坟与刘家山
2023-08-01
孔雀坟,位于梅河与皖河汇合处、潜山县东南十五里地的潜、怀两县交界处、怀宁县的小吏,穿过小吏老街,来到新街,不远处就可看到状似乌龟的孔雀坟。此处虽建有小吏粮站仓库,但从地貌上看仍保持古墓的特征
七都利济桥
七都利济桥
2023-03-31
位于吴江市七都镇庙社区陆村,跨倪家。始建无考,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重建。1994年7月29日列为吴江市文物控制单位。单孔石拱桥,东西走向。全长13.5米,中宽2米,堍宽2.4米,矢高2.7米,跨径3.8米。拱券、石级、桥面为花岗石,余为青石
肉粽
肉粽
2023-09-20
肉粽:泉州的肉粽,亦为古泉州的应时名点之一,旧历端午,几乎普遍要吃肉粽和碱粽。本文仅谈肉粽。肉粽的原料,是以糯米为主,其次为配以半瘦肥的三层猪肉,和以其他的配料,裹以竹叶,用细麻绳系紧。肉粽的配料,上等者除了猪肉,还有香茹、栗子、虾米、莲子、鸡肉、火腿、雪笋等
土冻笋
土冻笋
2023-11-30
土冻笋:土笋冻是福建泉州、厦门一带著名的特产小吃,是泉州传统特色风味小吃,尤其以安海土笋冻最为出名。土笋冻学名星虫,是一种生长在海边泥土里的软体生物。其食材单一,做工繁杂,熬煮成粘糊状,盛出置入小盏,冷却成冻,放置冷藏,取出即食;其调料讲究,色泽灰白相间,玲珑
芋泥
芋泥
2023-09-20
芋泥:芋泥用槟榔芋(蹲鸱,又名上芝),早在宋代,泉州太守王十月就喜不自禁写道:我与瓜蔬味最宜,南来喜见大蹲鸱,归与传取东坡法,惨玉为羹且疗饥。北宋苏轼(东坡)在黄州当团练使,发明了著名的东坡肉,王十朋跃跃欲试,也要制作既疗饥又美味的食品(泉州)
崇明堡镇
崇明堡镇
2023-10-22
南濒长江南航道,东临渡与向化镇相望,西至小竖河涨涨与竖新镇为邻,北与沿镇接壤。堡镇镇行政面积为60.32平方公里,总人口67149人,其中农业人口42267人,城镇人口24882人,系崇明第二大镇
龚宝铨故居
龚宝铨故居
2023-07-21
龚宝铨故居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者龚宝铨(1886—1922)的故居,位于嘉兴市秀洲区油车镇。中文名:龚宝铨故居地理位置:嘉兴市秀洲区油车
红军第十三军二团海上游击大队纪念堂
红军第十三军二团海上游击大队纪念堂
2023-07-23
红军第十三军二团海上游击大队纪念堂位于清镇鹤新村鲤鱼山南麓。1929年,浙南农民武装暴动风起云涌,中共台州中心县委派柳苦民、程顺昌到芳杜、清开展革命活动。芳杜乡中赵村应保寿和清乡垟心村杨则益(又名德益)积极响应
麟湖桥
麟湖桥
2023-07-21
麟湖桥位于嘉兴市秀洲区油车镇栖真村3组,始建于何年不详,据油车镇文化站杨跃兴先生编《悠悠水乡情古桥篇》,现桥重建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南北横跨池湾,系三孔有栏梁式石板桥。全长19.41米,宽2.5米,桥底距水面高3.2米
晋江石笋
晋江石笋
2023-10-26
古城泉州有个奇特的古迹,那就是远近闻名的石笋.这奇特的石笋,位于泉州市区新门外晋江北岸的浮桥黄甲街的龟山之上;石笋乃用五段圆柱体花岗岩雕琢垒叠而成,下段较粗,上段较细,末端略作尖锥状,其状如巨笋耸立,故俗称石笋,其南为晋江下游,滔滔江水从有笋旁边迂回而过,奔泻
土笋冻
土笋冻
2023-12-07
土笋冻:土笋冻是福建泉州著名的特产小吃,是泉州传统特色风味小吃,尤其以安海土笋冻最为出名。土笋冻学名星虫,是一种生长在海边泥土里的软体生物。其食材单一,做工繁杂,熬煮成粘糊状,盛出置入小盏,冷却成冻,放置冷藏,取出即食;其调料讲究,色泽灰白相间,玲珑剔透,鲜嫩
崇武鱼卷(中国地域名小吃)
崇武鱼卷(中国地域名小吃)
2023-12-07
崇武鱼卷(中国地域名小吃):崇武鱼卷是福建闽南传统的特色名吃,不仅是闽南泉州沿海的传统名菜,也是泉州十大名小吃之一。崇武鱼卷以马鲛鱼肉为主料,且做法讲究,是惠安崇武一带最具代表性的渔港美食,其煎炸时色泽金黄,香鲜可口,富有弹性,既不见鱼肉也不含腥味;入汤则鲜美
德化黑兔
德化黑兔
2023-06-30
泉州除了有华南兔外,还有一种泉州本地特有的驯养家兔:小黑。它的长相和一般意义上的小白兔不同,黑耳、黑眼、黑爪、黑毛、黑尾巴。它就是福建古老的地方兔种——德化黑兔,在清朝年间
崇武鱼卷
崇武鱼卷
2023-11-30
崇武鱼卷:崇武鱼卷是福建闽南传统的特色名吃,不仅是闽南泉州沿海的传统名菜,也是泉州十大名小吃之一。崇武鱼卷以马鲛鱼肉为主料,且做法讲究,是惠安崇武一带最具代表性的渔港美食,其煎炸时色泽金黄,香鲜可口,富有弹性,既不见鱼肉也不含腥味;入汤则鲜美无比,入口柔润清脆
上真观
上真观
2023-07-19
民间传说,隋朝末年,道教尊神八仙之一铁拐李曾化为跛脚道人,云游至掘结庐修行。时人待跛脚道人羽化后在其结庐处,即掘镇北街与竖街交汇处一带,创建上真观。道教称得道的人为上真,观名故为上真。据考,掘上真观建于明代,清朝咸丰年间(1851~1861)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