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搜索
搜 索
找到 洞桥 相关景点共 7500
开江仁德桥
开江仁德
2023-09-20
仁德是开江县境内(开江县梅家乡)建筑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独拱大石桥,跨度内径为30米,高15米,桥宽7.70米,共有石梯74级。已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开江县仁德建于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是县内最大的独拱大石桥,位于县城东27公里的梅家乡街道中段
济众桥
济众
2023-09-15
济众,建于清道光二年(1822),为8墩9孔石质平板梁,呈东南—西北走向。桥长26.25米,宽1.3米,高2.18米。由东南向西北第二个桥墩上圆雕龙1条。龙身呈S形,龙口微张露牙,龙须卷曲呈波浪状,龙尾粗大呈缠绕状,龙鳞怒张,甚有气势
张墓桥
张墓
2023-10-19
张墓位于尚湖风景区内,南北走向,为清代所建,系花岗石砌筑方型三孔条石穿板桥。今矢高3.5米,桥面中段有1块石板和2块水泥板拼铺而成,两端桥面则保持原状,由2块石板,中间铺于多块石块而成,面宽为1.7米。桥墩有多块石条堆垒而成,侧面成梯形
芦溪桥
芦溪
2023-08-12
芦溪位于马埠镇芦溪村,清代建筑,东西向,横跨无名小溪,长33米,宽2.9米,高4.02米,跨度5.8米,四墩三孔,整基础均为长方形花岗岩错缝砌筑,桥身、桥拱均为青砖砌成,桥墩迎水面均筑成三角形分水尖。紧靠岸的一桥墩由于水位逐年下降,已藤萝丛生,部分错位
铜鼓永宁桥
铜鼓永宁
2023-08-11
永宁位于铜鼓县永宁镇中仓街,横跨温泉河之上,建于清雍正甲寅年(公元1734年),据《永宁志》载:修桥动机为吴楚交界,铜鼓屹然,当其门户,北连荆襄,东通吴越,定江之水,发源大沩山,过官陂,历西湖,东会青草岭,出菏塘,入温汤,合流抵铜鼓石
黄洲桥
黄洲
2023-08-11
黄洲在崇仁县。崇仁河横贯县中,将县城一分为二,共同洲又将两半纽结起来。唐时,于河上编竹为杠,鱼贯而渡,水溢则漂坏,水疲时复葺理用,北宋嘉年间(1056—1063)改为浮桥,南宋淳八年(1248年年开始修建石桥,历15年竣工,旋毁于火
常州五洞桥
常州五洞
2023-07-18
五洞位于常州武进区前黄镇寨坊东村。该河段由三座拱桥连接在一起的,历史上曾是一座五孔拱桥,一座高桥,高桥桥洞为高度9米,是西乡(指湟里镇,指前镇,儒林镇)农民收获的大米,用木船载运前往江南四大米市之一的无锡吴桥参与交易的必经桥洞和唯一通道
嘉泰桥
嘉泰
2023-03-31
嘉泰位于吴江市芦墟镇区北边的芦北村,跨武陵溪,连接亦字、承字两圩。南宋嘉泰元年(1201),睦静先生顾亨之始建。碑记载:桥名嘉泰,盖南宋宁宗朝,嘉泰改元(1201)始建,故以此名。南宋景定年间(1260~1264)、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重建
八字桥遗址
八字遗址
2023-11-17
八字遗址于1976年3月在开河挖渠时被发现有大量陶片、石器、木桩、稻谷,红烧土和兽骨,市考古所先后对该遗址进行过三次调查。八字遗址位于钱塘江以南,余姚江以北的妙山八字村,遗址往南九公里是河姆渡遗址,往东23公里是宁波市区,西北为黄金山、阮家山所环抱
大渔洞自然风景区
大渔自然风景区
2023-10-05
大渔自然风景区大渔自然风景区,位于陕西省宁强县大安镇北约10公里,距汉中市约80公里。公路右侧依山而上,天然石阶自成奇趣,洞内石门、石笋、石树、石林,各有异趣
三清山渡仙桥
三清山渡仙
2023-08-09
渡仙,又名试心桥,俗呼三步两道。在天柱山的主峰区。渡仙需要小心翼翼地跨过,没有胆量和意志不坚的人,难跨此,故又称试心桥。俗语说:人到桥头皆是仙。跨过渡仙,即达方圆不足10平方米的一平台,台中大小两个石坑,称天池
管阳风雨桥
管阳风雨
2023-08-03
管阳西阳风雨,又名老人,位于福鼎县管阳乡西阳行政村老人自然村,始建于明正得年间,至今近五百年。老人是明代十七都民众为纪念邱阜老人而建的,至今保留完好。坐西南朝东北,是一座木结构的弧形古式桥梁,横跨于溪潭之上,规模颇具壮观
施甸隧通桥
施甸隧通
2023-09-28
施甸隧通桥隧通,又名链子。位于施甸县与永德县分界的勐波罗河上,其地称葫芦口,是通往镇康及出缅甸的驿道。系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建。呈北——南走向,以10根铁链在两岸悬崖间穿壁悬吊而成。净跨30.8米,高8.5米,面宽3.5米
南京汤山古猿人洞
南京汤山古猿人
2023-10-28
南京汤山猿人汤山猿人位于南京汤山镇雷公山,该猿人是江南迄今发现的唯一完整且和北京周口店属同一时期的古猿人活动遗址。该景点裂隙式溶洞内的飞天瀑布和洞内红白双色的景观有溶洞之绝美称。汤山镇猿人目前对游人开放的有雷公和葫芦
古丁桥坊
古丁
2023-03-21
古丁坊位于宁晋县凤凰镇南关村南北大街中心,古丁北桥头约4米处。古丁建于元顺帝至正二十年(1360年)。据传古丁坊建于明朝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燕王北征(民间俗称燕王扫北)后,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