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搜索
搜 索
找到 海洋牧场多元化创新发展引领蓝色产业---日照顺风阳光海洋牧场发展历程 相关特产共 2339
日照黑陶
日照黑陶
2023-10-07
日照黑陶:日照黑陶是龙山文化最著名、最典型的陶器,被史学家称之为原始文化中的瑰宝。日照历史悠久,陶文化源远流长。在距今约4500年前的龙山文化遗址,其出土的文物主要是陶类。陶器多以表面透黑的砂质陶和乌黑光亮的细泥质陶为主,有部分磨光黑陶,器表以素面为主,有的饰
日照煎饼
日照煎饼
2023-12-09
日照煎饼:日照的煎饼都拿来当主食,是家家户户桌子上不可以缺少的一部分,直到现在还有许多人家保留着制作煎饼的饼铛。此外,煎饼在日照人心里是可以包裹万物的,不管是与咸菜还是精致菜肴,都可以很好地融合在一起。饿了的时候摊开一张煎饼里面卷上一些小菜,再配上一点蘸酱,那
日照绿茶
日照绿茶
2023-10-08
日照绿茶:日照茶树越冬期比南方长12个月,昼夜温差大,利于内含物的积累,经专家鉴定,儿茶素、氨基酸的含量分别高于南方茶同类产品13.7%和5.3%。独特的气候和地理条件使日照生产的绿茶汤色黄绿明亮,栗香浓郁,回味甘醇,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对人体有益的微量
日照虾皮
日照虾皮
2023-10-07
日照虾皮:产自两城镇的虾皮和西施舌,生长海域在黄海入海口的白马河口与两城河之间的海州湾,东濒鱼虾肥美的黄家塘湾,水质清新,浅海底质平坦,面积广袤,沙质海底,宽广深厚,是国家级西施舌种质资源保护区、省级日本冠鞭蟹种质资源保护区,南邻日照海滨国家森林公园保护区,水
日照金乌贼
日照金乌贼
2023-10-07
日照金乌贼:日照金乌贼是日照又一大地方特产,栖息地集中在我市近海水域,以胴体肥厚,肉味鲜美而闻名,更因为以其缠卵腺而加工的乌鱼蛋为传统贡品并享誉国宴而成为日照水产品的一张名片。日照金乌贼,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特产。是日照四大地方特产之一,栖息地集中在日照市近海水
日照黑木耳
日照黑木耳
2023-10-07
日照黑木耳:相传,在盘古开天时,日照西部延绵数十里的山脉,有个九顶山。传说,九顶山原来有十顶,由十个像馍馍一样的小山围成一圈,中间有个深不见底的大渊子,里面有十条小龙在宫殿里读书,学习如何当皇帝的本事。十条小龙因为感情好,不愿分开,决定从老大开始,投胎人世去做
日照平菇
日照平菇
2023-10-06
日照平菇:日照平菇2015年度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日照麻鸡
日照麻鸡
2023-10-07
日照麻鸡:【日照麻鸡】地方良种鸡。由日照农家长期培育、自选、自养而成。山东省综合农业区划丛书中,将日照麻鸡列为全省家禽五大地方品种之一。近几年临沂、枣庄及苍山县等地选购饲养者较多。日照麻鸡卵肉兼优。其特点是灵活好动,耐粗饲、易管理,觅食力与抗病力强。雌鸡分深麻
日照黑头鱼
日照黑头鱼
2023-10-07
日照黑头鱼:日照黑头鱼具有肉质紧致、鲜美等优秀品质,成为当地最具代表性的渔业资源种类之一;
日照刀鱼
日照刀鱼
2023-10-07
日照刀鱼:日照刀鱼因其个体较大,肉肥刺少,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等独特的品质使其成为广受欢迎的食材;
日照大竹蛏
日照大竹蛏
2023-10-07
日照大竹蛏:日照大竹蛏是一种非常珍贵的海产贝类,个体肥大,足部肌肉特别发达,两壳合抱呈竹筒状,壳质薄脆,壳面光滑,肉质肥满鲜嫩,富有弹性,汤汁洁白,是竹蛏中的极品,也是我市重要的地方特产。日照大竹蛏地域范围日照市大竹蛏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范围处于日照市两城河口至
日照京冬菜
日照京冬菜
2023-10-07
日照京冬菜:日照京冬菜旧时,江南客习将北方名牌商品称之京货,日照冬菜遂冠以京字。成品一般可存放3年而不变质。菜丝均匀,色泽棕红,明亮悦目,香味浓郁,鲜醇爽口,咸中透甜,柔软不粘,嚼无硬渣。清咸丰年间创制。
日照东方对虾
日照东方对虾
2023-10-07
日照东方对虾:日照东方对虾,又称中国对虾,具有个体大、体型侧扁、甲壳薄光滑透明、肉质厚、肉味鲜美、风味独特、质量上乘等地方特色,为虾类之冠,名列海产八珍之首,是我市渔业经济的特色和优势产业。日照是中国北方沿海富水区,境内淡水资源近丰富,浅海、沿海滩涂面积大,近
日照生丝
日照生丝
2023-10-07
日照生丝:生丝柔软滑爽,手感丰满,强伸度好,富有弹性,光泽柔和,吸湿性强,对人体无刺激性,是高级纺织材料,可以织制组织结构不同的各类丝织品,用作服装、室内用品、工艺品、装饰品等。生丝还具有很高的比强度、优良的电绝缘性、好的绝热性和易燃但燃烧缓慢的特性,在工业、
日照煎饼
日照煎饼
2023-10-08
日照煎饼:煎饼,是东港民间传统食品,历史悠久,是农家主食。它以红薯面、小麦面粉、玉米面为原料,搅成浓糊状,上热鏊摊烙而成。饼薄如纸,色调微黄,质细香甜,柔软可口,营养丰富,尤其是以小麦为原料制作的煎饼,配以鲜嫩豆腐和辣椒,更是美味可口。在台湾出版的《山东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