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搜索
搜 索
找到 温坊红军哨所旧址 相关景点共 7500
承恩坊
承恩
2023-08-11
承恩:又称功名牌坊,坐落在棠阴镇的下街口上,始建于明宣德五年(1430),是知事谭政为皇帝恩赐荣归祭祖的吴余庆而建,故名承恩。明隆庆辛未(1570)重建,1985年重修。承恩为全木质结构,高8.35米,宽5.1米,四柱三门三楼式
发祥坊
发祥
2023-04-10
发祥位于洋浦经济开发区新英湾区,时代为明。为海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发祥东、西两面各至演清堂两侧围墙,南面至风水塘边沿,北面至演清堂后墙,包括演清堂、发祥、演清、照壁及风水塘,面积1260平方米。
红军检阅台
红军检阅台
2023-11-12
红军检阅台,初建于1931年11月,是为准备召开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时检阅红军而建造的,当时是用竹木搭成的简易便台。1931年11月7日早上,全苏大会开幕前,在这里举行阅兵仪式,毛泽东、等领导人登台检阅了红军
红军战地纪念碑
红军战地纪念碑
2023-08-05
红军战地纪念碑位于浦城县管厝乡庆元村,时代为1992。红军战地纪念碑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红军战地纪念碑,红军战地纪念碑简介,红军战地纪念碑南平市浦城县红军战地纪念碑旅游指南
丹桂村中央红军总部驻地旧址与金沙江皎平渡口
丹桂村中央红军总部驻地旧址与金沙江皎平渡口
2023-04-16
丹桂村中央红军总部驻地旧址与金沙江皎平渡口丹桂村中央红军总部驻地旧址位于寻甸县柯渡镇丹桂村195号。原为丹桂村民杨家郎(曾参加北伐并担任过营长)的宅院,占地面积591.49平方米,建筑面积880.11平方米
中央红军长征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旧址
中央红军长征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旧址
2024-01-15
1934年11月上旬,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来到了湘赣边界的汝城县进行休整,其中的一支部队进入了沙洲村。进了村子之后,有些红军在给老百姓做事,有的帮忙劈柴火,有的帮忙挑水。那段时间,不少红军战士都是在村民的屋檐下或者场院里和衣而睡
岱宗坊
岱宗
2023-08-22
建于台基上,岱宗四柱三门式石坊,造型粗犷、简洁,额题篆书岱宗三个金色大字,有标志导向作用。清雍八年(1730年)间重修。前有雍正九年《重修泰山上谕碑》和《泰山记碑》东西相峙。岱宗是一座流传有许多美丽的神话的四柱三间式古代牌楼。它始建于明嘉靖年间
陕甘红军纪念馆
陕甘红军纪念馆
2023-04-19
陕甘红军纪念馆占地面积4628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陕甘红军纪念馆分四部分展出:陕甘红军的创建;陕甘红军的巩固和扩大;甘泉县下寺湾政治局会议;陕甘红军再造辉煌
桃温万户府古城
万户府古城
2023-07-15
万户府古城桃万户府古城位于汤原县香兰镇汤旺河大桥甫一公里。此城对研究元朝在黑龙江省的军政建制和了解东北地区开发史,都有重要价值。元代在松花江下游设水达路,下辖五个军民对广府,桃万户府是其中之一,管辖女真族各部
漳浦红楼(中央红军东路军第3军军部旧址)
漳浦红楼(中央红军东路军第3军军部旧址
2023-08-07
漳浦红楼位于漳浦县绥安镇新路尾教堂边,是中央红军东路军第3军军部旧址。1932年4月20日,中央红军东路军攻占漳州,1932年4月24日,中央红军东路军第3军根据毛泽东主席建立闽南苏区的指示,解放漳浦,在漳浦广大城乡开展打土豪、分田地斗争
闽中红军游击队第1支队罗汉里根据地旧址
闽中红军游击队第1支队罗汉里根据地旧址
2023-06-04
闽中红军游击队第1支队罗汉里根据地旧址位于福清、永泰交界地区,原属永泰县,1958年划归福清管辖。三年游击战争时期,闽中游击区是南方游击区之一,罗汉里游击根据地是闽中游击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礼魁坊及节孝坊
礼魁及节孝
2023-04-10
礼魁及节孝位于临高县多文镇,时代为明清。为海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本体边缘为界,东面向外延伸10米,南面向外延伸10米,西面向外延伸10米,北面向外延伸10米,礼魁及节孝,礼魁及节孝简介,礼魁及节孝临高县礼魁及节孝旅游指南
文殊坊
文殊
2023-11-04
文殊位于文殊院历史文化保护区内,与千年古寺文殊院一墙之隔。文殊成都庙街处在文殊院街、五岳宫街上,东向从草市街穿酱园公所街、西珠市街,西向从人民中路穿文殊院街即可抵达繁华都市的清幽之地文殊
五世同堂坊
五世同堂
2023-09-16
在涪城区龙门镇小桥村,有一座五世同堂——张仲奇五世同堂。这也是我市五世同堂中,保存最为完好,雕刻工艺最为精湛的清代雕刻,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如今,这座牌坊已成为当地现代农业旅游观光区一个独特的文化标志
红军标语
红军标语
2023-09-19
有关专家在旺苍县木门军事会议会址陈列馆进行红色旅游资源考察规划时,称该馆收藏的全球红军石刻标语,其内容为全国仅有,是中国红军石刻标语之冠。据介绍,这条标语是当年红军錾刻在旺苍县木门镇下场口的石门上的,原为一幅对联的横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