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 湘山湘源历史文化旅游区湘山寺 相关景点共 7500 条
迎山寺
2023-07-29
迎山寺: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是安徽省重点文化保护单位,该寺三进院落,坐北朝南,有大雄宝殿、千手观音、五百罗汉堂及众多禅房,形成规模较大的迎山寺建筑群。每年农历二月十九庙会和九月初九庙会都有大批香客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香火鼎盛。
丹山寺
2023-06-15
丹山寺: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3)。崖寺晚钟是古八景之一。丹山寺最为奇特的是它的原大门,系一斜行向下仅容一人行走的石缝,这个石缝自然天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石缝底部有一砖砌门墙,门额用碎磁片嵌有曲径通幽四个隶书大字,门楹有一联:去时还是来时路
六鼎山文化旅游区
2023-02-19
吉林省敦化市六鼎山文化旅游区位于敦化市南郊3公里处牡丹江南岸,规划面积为52平方公里。景区内集渤海文化、佛教文化和清始祖文化于一体。吉林省敦化市六鼎山文化旅游区,由中国旅游设计院规划设计,重点开发佛教文化、清始祖文化、渤海文化等人文旅游项目
皋亭山旅游区
2023-03-01
皋亭山旅游区位于著名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风景旅游城市杭州城区的东北部,在江干区与拱墅区的辖区范围内,主要涉及江干区的丁桥镇与拱墅区的半山镇。该区域东北部接余杭区的星桥镇,东部连江干区丁桥镇的三义村、大塘村、赵家村
城山教寺
2023-10-21
位于长兴县城南21.5公里城山顶上。据清嘉庆《长兴县志》记载,城山教寺始建于南朝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初名慈氏院,后称新安寺,毁于元,明初重建,改名城山寺。明冯梦祯《城山寺记》、朱国祚《石城山毗卢佛像记略》均有详细记述
南泉山古寺
2023-09-22
南泉山是黎平城南郊的一座名山,山有八景:古松若虬,曲径盘空,双龙吐水,双井霭雾,菀桂秋香,空中楼阁,孤顶浮岚,夕阳返照。南泉山寺明初始建,后毁于兵乱,万里35年重建,寺有三殿:大佛殿、灵宫殿、宝顶庵正殿,是湘黔桂毗邻地区的佛教圣地。
鲁克沁历史文化旅游区
2023-09-10
鲁克沁历史文化旅游区古丝绸之路上著名的柳中城就坐落在鲁克沁镇。它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著名古城。柳中城自古以来,曾以柳色而闻名,以致有绿柳城廓之称,曾有城廓日日柳年年,火焰山下杨柳春的诗句歌吟柳色。鲁克沁汉代为柳城,唐为柳中县
魁山寺
2023-09-17
魁山寺因建于魁山之顶而名之。位于蓬莱镇城南,前有青狮白象,郪江玉带环绕,后为五凤朝阳,铙钵铜鼓,左有猫儿守盘,石亭迎万佛,右是金禅护龙洞,宝石镇石龙过江。魁字山源于峨眉龙泉之主脉,又名写字岩、位于蓬莱镇南面,相对高度95米,海拔高标380米
山旺农庄旅游区
2023-03-13
山旺农庄旅游区位于蒙阴县旧寨乡,是一处集农事体验、休闲度假、文化娱乐、保健养生、山野情趣、运动健身、植物鉴赏、崇尚自然果品出口为一体的现代生态农庄。公司依托2014年被授予国家级示范专业合作社的蒙阴县惠冠文冠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基地资源,已开发种植350亩110
六虎山茶园
2023-04-08
石首市六虎山茶园成立于1999年12月8日,位于团山寺镇腹地,洞庭湖北,湘鄂结合部,这里土壤肥沃,土层深厚,内含多种人体所需矿物质,营养元素丰富其间。境内小山溪水湖泊林木相连,形成了茶叶、果树生长得天独厚的环境与气候。信息来源:石首市官方微信公众号
宁山寺
2023-10-02
宁山寺(古称莲花寺)是陕西省终南山东部佛教活动开展最早的寺院,始建于东汉。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莲花寺镇境内,坐落在小夫峪口东侧柏树坡的山脚下,紧邻少华山国家森林公园风景区入口,四周竹林茂密,溪水长流,鸟语花香,游人不断
乌龙山地质公园
2023-10-16
乌龙山景区距凤凰古城仅28公里,《乌龙山剿匪记》故事发源地,位于湘黔边界算深山峡谷之中,至今尚较完好地保存着原始生态之风貌。景区主要由乾山仙柱、坤山玉女洞、夫妻观景岩、五子峰、乌龙洞......乌龙山景区距凤凰古城28公里,《乌龙山剿匪记》故事发源地
昭山
2023-06-12
昭山位于湘潭市东北20公里的湘江东岸。为长沙、湘潭、株州三市交界处。相传周昭王南征至此,故名。清乾隆《长沙府志》载:秀起湘岸,挺然耸翠,怪石异水,微露岩萼,而势飞动,舟过其下,往往见岩牖石窗,窥攀莫及
湘鄂赣省军区司令部旧址(毛湾新屋)
2023-08-12
毛湾新屋位于铜鼓县棋坪镇大梅村,始建于民国初年,座北朝南,砖木土混合结构,前后两进,总占地面积690平方米。1934年,由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排挤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实行错误的单纯防御的军事路线,红军被迫退出根据地实行长征,在这种情况下
惠山青山寺
2023-05-20
无锡青山寺位于无锡城西惠山脚下的青山湾,北靠惠山二茅峰,东邻惠山头茅峰,西接惠山与嶂山相连的山梁,南对产山。青山寺曾是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据《吴地记》载,青山寺始建南朝梁大同年间(公元535—545年),梁武帝重浚梁溪河,故名梁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