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搜索
搜 索
找到 潮阳莲花峰摩崖石刻 相关信息共 2270
大峪沟摩崖造
大峪沟摩崖
2023-12-01
大峪沟摩崖造像位于房山区张坊镇,距房山城西南约40公里,在面朝南的青石断面上,有造像两龛,右侧一龛高0.88米,宽0.98米,中为佛祖释迦牟尼坐像,两侧各为其弟子或金刚力士,顶部为二飞天,共有造像9尊,龛的两侧有题记,左侧一龛高1.7米,宽O.85米
大足石刻景区六十五岁免费吗?
2024-01-03
大足石刻景区六十五岁免费吗?:大足石刻景区六十五岁免费。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八大石窟之一,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庆十大文化符号,2016年国庆假期旅游综合秩序最佳景区。大足石刻是位于中国西南大足区境内所有石窟造像的总称,迄今
翠阴洞摩崖题记
翠阴洞摩崖题记
2023-04-03
翠阴洞摩崖题记位于瑞安市汀田镇,年代为宋至民国。这里记录着从北宋到民国时期浙江历史名人到此游历时留下的题诗、题记、题名,共有25处,710字,被列为浙江省级重点文保单位。题记以宋、明为主,题刻中楷、隶、行、草、篆各体皆具
北周文王碑及摩崖造像
北周文王碑及摩崖造像
2023-05-09
北周文王碑及摩崖造像立于北周闵帝元年(557年),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山泉镇大佛村,2013年被国务院正式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潼南大佛寺摩崖造像
潼南大佛寺摩崖造像
2023-12-04
潼南大佛寺摩崖造像位于重庆市潼南县城西北1.5公里定明山下。潼南大佛寺唐咸通年间(860874年)始建,初名定名院,又名南禅寺。后因宋朝在寺内依山凿一大佛,改称大佛寺。寺依山崖凌空而立,庙高33米,梯台状,佛阁七层,层层飞檐高翘,皆覆琉璃瓦
五硐岩摩崖造像
五硐岩摩崖造像
2023-04-13
时代:唐至清类型:石窟寺及石刻地区:重庆市潼南县批次:第一批五硐岩造像位于桅杆村5社五硐岩西面陡岩,座东北向西南,开凿于唐代一清代,保存有6龛128尊,从右起编为M1M6
杀尽汉奸石刻
杀尽汉奸石刻
2024-01-14
杀尽汉奸石刻位于大观区山口乡百子山村戴家小屋附近。从安庆出发,只要经过柏子大桥,就是进山口,称为狮子口。狮子口处有一扇门,上面有匾额写着百子山抗日根据地等字样,进门后不远路就是纱帽山公墓,烈士戴曾三就长眠于此,至此就到了百子山境内了
世忠寺山墓前石刻
世忠寺山墓前石刻
2023-11-18
世忠寺山墓前石刻位于东吴镇南村。尚存两排石刻造像,有文相一对,高2.45米,肩宽0.85米,头戴梁冠,身披宽袖罗云裳,手捧朝笏;武士一对,全身盔甲,双手握剑于胸前。另有石马、石虎等石刻。该组石刻,形象真实,神态生动,具有较高艺术水平
2020.8.30参观安岳石刻2日游
2020.8.30参观安岳石刻2日游
2023-09-17
2020.8.30参观安岳石刻2日游:2020.8.30日-早我们从都江堰乘车去安岳参观石刻,途经简阳,乐至。在乐至,我们前往陈毅故里景区参观。陈毅故里景区位于乐至县劳动镇,距县城15公里,是以共和国元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陈毅(19
盖平山摩崖石造像
盖平山摩崖石造像
2023-08-14
盖平山摩崖石造像,位于莱州市柞村镇东朱宋村东北约2.5公里的盖平山面南的崖壁上,其北、东、南三面,山体环抱,石造像正南方为一宽敞平台,是一处寺庙遗址。东面山上流下来的溪水,从寺庙遗址南的沟壑中自东向西流过,石造像的西南方为人工筑成一个小型水库
碧云洞摩崖石刻群
碧云洞摩崖石刻群
2023-11-05
水洞之名最早源于上崖壁上的水洞二字摩崖,书镌时间为明嘉靖三年(1524)。此后,嘉靖三十年(1551)所编纂的《普安州志》在更订普安州十景时,将十景之一的南洞(水洞)胜游更订为碧云佳兴
大路边冯赖氏墓石刻
大路边冯赖氏墓石刻
2023-04-12
大路边冯赖氏墓石刻位于南宾镇灯盏村双路组,时代为民国三十八年(1949),类别为石窟寺及石刻。2011年12月31日,大路边冯赖氏墓石刻列入石柱县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禹迹山摩崖造像
禹迹山摩崖造像
2023-09-18
禹迹山摩崖造像,又名禹迹山大佛。位于县城东16公里的碑院镇大佛村。大佛刻凿在海拔667米的禹迹山腰,背岩而立,面南稍偏西。佛高18米,腰宽6.1米,下肢宽5.2米,脚掌长宽均1.3米。面颊丰腴,两耳齐肩,面容端庄,双目微启平视,表情于静穆威肃中寓慈祥
高景关摩崖造像
高景关摩崖造像
2023-09-16
高景关摩崖造像位于蓥华镇雪门村,凿于清代。石窟坐南向北,分布于石崖龛室内,第一龛室高1.82米、宽3.5米,距地表0.3米,造像21尊,造像高0.24米,均结跏跌座,双手合十于莲台上。第二龛高0.7米,宽4.5米,为一佛二弟子侍立,高0.5米
卧佛院摩崖造像
卧佛院摩崖造像
2023-09-16
卧佛院摩崖造像和刻经年代始于唐开元十一年(723)以前,大规模造像刻经在唐开元年间,从宋代起逐渐衰退。由盛唐高僧玄应及以后的僧俗共同营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