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 燕窝五仙潭抗日斗争遗址 相关景点共 7500 条
九仙窑址
2023-08-11
九仙窑遗址位于奉新县澡溪乡九仙村王家塅西北100米的山坡上,面积约6000平方米,文化堆积层1—1.5米,地表暴露器物残件较多,随处可见,主要有:匣体、垫柱、瓷碟、杯、碗等残片。主要烧影青瓷,胎质较好,釉较明亮
斤丝潭飞瀑
2023-07-21
斤丝潭飞瀑:位于太子湖堤坝下方,由太子湖泄洪而成。瀑布落差约35米,宽约50米,丰水时节,水花飞溅,珠雾漫天,沁沁爽脾,一块近千平米的银色幕布飞流而下,颇为壮观。南山风景名胜区南山湖国家森林公园天兴潭普济庵贵门更楼金银瀑望湖亭访友桥南山湖狮子岩林荫石道鸳鸯荡丰
兼六公祠——东莞新三区抗日民主政府遗址
2023-06-16
兼六公祠——东莞新三区抗日民主政府遗址位于寮步镇泉塘村泉新街5号,GPS坐标:北纬22°5857.5,东经113°5213.4,海拔高程17米。兼六公祠始建年代不详,现保存清代建筑风格,坐西南向东北,三间两进合院式布局,面阔9.47米,进深13.08米
赵家棚抗日烈士陵园
2023-06-08
赵家棚抗日烈士陵园位于安陆市赵棚镇赵棚集镇薛家山。1939年5月,李先念率新四军豫鄂游击大队,从河南竹沟南下达到赵家棚后,将新四军独立游击大队、湖北省抗日游击大队和鄂中区党委候补委员杨焕民在应山发展的两个中队武装合编成立为鄂豫边地区第一个主力团——新四军独立支
石板寨抗日旧址
2023-09-23
石板寨抗日旧址石板寨抗日旧址位于自治县南部的九阡镇石板寨,距县城约69公里。民国时期,石板寨的水族群众出于保护村寨的需要,在寨子周围筑起了高2米、厚1米多的石墙。并利用寨子周围几十株高大挺拔的树木以及木枋和圆木相互横扎连结,加上茂密的竹林和杂乱的刺蓬
金仙观
2023-05-04
金仙观位于西安市长安区子午镇西侧的子午峪内。最初西汉文帝时期在这里修建了一个玄都坛,后来在终南山修道的隐士在其周围逐渐建造起诸多道观。其中最有名的便是唐玄宗李隆基为其八妹金仙公主修建的金仙观,是韩国道教祖庭
苏仙观
2023-11-08
苏仙观位于苏仙岭的顶峰,亦称顶庵,是一座楼阁森严的道教建筑。原为膜拜苏仙而建。传说西汉汉文帝年间,郴州出了一位神奇少年苏耽。其母吞萍成孕在白鹿洞生下苏耽。苏耽出生后鹿乳鹤覆。长大后,有教书先生取名苏耽
马村抗日游击根据地
2023-07-14
马村抗日游击根据地批次和公布时间:第四批1987.10.20地址:汪清县东光乡东林村年代:19321934年类别:近现代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管理单位:汪清县文物管理所是否开放:否马村抗日游吉根据地(又名小汪清抗日游击根据地)
新郑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
2023-04-06
新郑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新郑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位于河南省新郑市辛店镇驮窑村。石券5孔窑洞,坐北面南3孔,坐西向东2孔。抗日战争爆发后,具有革命传统的新郑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
集仙峰
2023-10-20
集仙峰海拔高度840米。位于巫峡北岸,紧靠松峦峰东侧。峰高入云,峰顶石林环列,参差矗立,如一群神仙相聚。故名集仙峰。又因峰顶自然分开一叉,恰似一把张开的剪刀,又称为剪刀峰。集仙峰的独特之处在于峰高峥嵘,石林环绕,极象九天众仙相聚之状
宽城仙台山
2023-05-07
仙台山位于宽城县塌山乡西沟村,山体为立方体,只有一条旅游路通达山顶,山顶平坦宽敞。在山顶西北方位有一棵千年古松,松下有一平面巨石,相传曾有仙人在石上对弈,因此称此山为仙台山。仙台山主峰海拔1004米。山上有近3000余亩原始次生林,植被茂密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七分校
2023-10-09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七分校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七分校(简称抗大七分校)校部旧址位于华池县林镇乡东华池村,现存22孔石箍窑和1处院落。从1943年到1946年,仅在华池开办一期,学校学员最多时达5200多人。彭绍辉任校长,喻楚杰任副校长
湘谭昭潭书院旧址
2023-06-12
昭潭书院建于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由知县方伯创建。据清乾隆时提督学政阮学浩《昭潭书院记》载:潭州据衡湘之交,山水灵秀,最为楚南佳处。生其间者清慧有文,盖承中土清淑之气,又沐国家立学教士风化之所渐摩,士之弦歌于斯而不辍者,既百余年矣
望仙寺
2023-08-11
望仙寺望仙寺位于株溪的西面,望仙峰下几十米处,有一块宽阔之地,声明显赫的望仙寺就座落在苍松翠柏下。该寺共分三层。最高层紧紧倚靠在一棵千年桂树下,宏大的殿基上,分列着三位大侧分别是邱大仙、王大仙和郭大仙,三大仙或奔或立,或张或驰,个个目光如炬,气壮山河
五礼记碑
2023-11-26
五礼记碑俗称五礼碑,位于大名县石刻博物馆,因碑文所刻系宋徽宗(赵佶)于大观二年(1108年)所作《五礼新议》,故又称御制大观五礼之记碑。该碑刻立于唐开成五年(840年),原为唐魏博节度使何进滔碑,由柳公权撰并书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