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搜索
找到 甘肃最值得去的旅游景点 甘肃旅游必去景点推荐 相关特产共 7500
金软黍
金软黍
2023-08-13
金软黍:产于大盂镇金家岗旱地丘陵区,生育期95105天,秆硬抗倒伏,千粒重7.28.1克,粒色土黄,米色金黄,粘性大,食味好,出米率为7580%,亩产500斤左右,1983年开始推广,到目前我省许多丘陵山区县有种植,并且已推广到辽宁、陕西、甘肃等地。
瓜州刀削面
瓜州刀削面
2024-01-03
瓜州刀削面:具有悠久历史,其制作工艺较为简单,而做法非常耐人寻味,将和匀面团顶在头上,或扛在肩上,或托在手掌上,再以剖力耐之,似在舞蹈,煮熟后面色白,酱鲜红,味香可口,尤以甘肃安西县生产禾麟面粉为好。
沙漠洋芋
沙漠洋芋
2024-01-02
沙漠洋芋:沙漠洋芋景泰沙漠洋芋产于腾格里沙漠南缘甘肃省景泰县。它以其独特品质深受广大客户青睐,畅销国内主要蔬菜市场,并远销东南亚各国。景泰县地处甘肃中部,东临黄河,西望祁连,北卧沙龙,南接省会(兰州)。省道201、308线,包兰电气化铁路横穿全境,交通、
陇原洋芋
陇原洋芋
2024-01-10
陇原洋芋:甘肃洋芋,个大、肉多、味美,营养丰富,粮菜兼用。洋芋还是制作糖果食品和烹调高极名菜不可缺少原料,洋芋淀粉是轻工业和医药卫生工业必不可少原料,可制作电影胶片,合成橡胶、酒精、葡萄糖、人造绿等。,陇原洋芋,陇原洋芋简介,安宁区特产
宜川大红袍花椒
宜川大红袍花椒
2023-12-29
宜川大红袍花椒:宜川特产大红袍花椒有天下第一椒美称,1995年荣获中国杨凌农博会后稷金像奖和省优质产品奖,远销四川、内蒙、宁夏、甘肃、山西等省。以之为原料研究开发花椒精花椒旷五香粉等,经济效益显著。延安花椒主要分布于宜川、黄龙、延长、延川等县,尤以宜川栽培
桓仁黄芪
桓仁黄芪
2023-06-18
产于内蒙古、山西、甘肃、黑龙江等地。黄芪药用迄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其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和较
松潘大蒜
松潘大蒜
2023-12-04
远销甘肃、青海、陕西等省。大蒜营养丰富,不但含有蛋白质、脂肪、糖、钙、磷、铁以及维生素C、B1、B2等,还有相当数量大蒜素。大蒜素对细菌有抑制作用。在旅途中,如果能带上一点松潘大蒜,只需吃上一两个,可预防肠道、呼
蔡家坡紫皮大蒜
蔡家坡紫皮大蒜
2023-12-25
蔡家坡紫皮大蒜:蔡家坡紫皮大蒜是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蔡家坡镇特产。蔡家坡紫皮大蒜又称火蒜,外皮紫红、辣味适中、口感好、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和微量元素,具有健胃、杀菌、保健等多种功效,畅销湖北、四川、江西、甘肃、新疆等地。蔡家坡地区因当地独特土壤、水质及气温、地势
西乡樱桃
西乡樱桃
2023-12-24
西乡樱桃:野樱桃在亚洲和欧洲各有两个大品种,互相没有任何联系,后来其他樱桃都是培育出来。在世界上主要在北半球分布,在国内主要产于辽宁、河北、陕西、甘肃、山东、河南、江苏、浙江、江西、四川。生于山坡阳处或沟边,常栽培,海拔300~600米。陕西省西乡县有西北
御临榨菜
御临榨菜
2023-12-01
御临榨菜:据传明建文皇帝途经邻水县幺滩,夜宿于老妪家,吃到一种清香可口咸菜,大加赞赏。四邻妇女闻之,尽皆仿制。于是,民间制品得以流行,故称御临榨菜。其独特腌制工艺相传至今,极负盛名,远销重庆、甘肃、江苏、广东等省市。(广安)
环县黄花菜
环县黄花菜
2023-07-26
湖南、浙江、四川、湖北、江苏、甘肃、陕西七个省为主产区。其滋味鲜美,荤素兼优,菜汤皆宜,且又有消食,利湿热之药理作用。甘肃省庆阳、平凉、陇东等地黄花菜质量名列全国之首。黄花菜是庆阳地区最为驰名传统土特产品。每当夏季
旬阳鸡血石
旬阳鸡血石
2024-01-10
旬阳鸡血石:鸡血石1是辰砂条带地开石,其颜色比朱砂还鲜红。因为它颜色像鸡血一样鲜红,所以人们俗称鸡血石。我国最早发现鸡血石是浙江昌化玉岩山鸡血石。后来又发现了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巴林鸡血石。20世纪90年代又在陕西、甘肃、四川、湖南、云南等地发现了鸡血
舟曲酿皮
舟曲酿皮
2023-07-27
舟曲酿皮:酿皮这一小吃,对我们而言并不陌生,在中国不同地方,酿皮有着不同名称,甘肃、宁夏一带称为酿皮,南方则称为凉皮。而在小城舟曲,独特口音,使得酿(niang)字口音话成(rang)。其实无论哪一种叫法,都丝毫不减酿皮受人垂青程度,却更加体现了其历史
蒙古牛
蒙古牛
2024-01-14
广布于内蒙古、黑龙江、河北、陕西、山西、宁夏、甘肃、青海、吉林、辽宁等省、自治区。在内蒙古,主要分布于锡林郭勒、昭乌达、哲里木、兴安四个盟,即分布在湿润度在27%以上干草原地区;在新疆,蒙古牛数量最多,主要分布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油爆驼峰
油爆驼峰
2024-01-03
油爆驼峰:油爆驼峰是晋朝安隆年间,西凉王李暠离敦煌居酒泉时,酒泉厨师为李暠烹制一味佳肴,距今已1500多年,流传甘肃各地。历经各地名师巧手不断改进提高,烹制愈为精细,刀工愈为讲究,已远非当年李凉公所食可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