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搜索
搜 索
找到 看灯山摩崖造像 相关景点共 7500
龙吟寺石刻造像
龙吟寺石刻造像
2023-09-13
龙吟寺,迹名龙尾寺,座落在海拨980米的九龙山上。这里四面翠浪起伏,浩渺连天,天风吹荡,竹涛声声,恍若龙吟,故名龙吟寺。龙吟寺位于翡翠长廊东北方三公里处,寺庙占450平方米,建于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年),曾有正殿、下殿、侧殿。清朝嘉庆年间涨惠和尚修
城山古城遗址
古城遗址
2023-07-23
古城遗址(含城石刻造像、城教寺、土城墙)时代:东汉古城遗址位于城之巅,现保留有土筑的城墙、城门、台、擂鼓墩、点将台、水池等。城平面略呈圜状。分内外两圈城墙,内圈仅存部分段落
“百丈飞涛泻漏天”摩崖石刻
“百丈飞涛泻漏天”摩崖石刻
2023-04-28
百丈飞涛泻漏天摩崖石刻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百丈飞涛泻漏天摩崖石刻位于从化区温泉镇温泉居委天湖百丈飞泉瀑布顶,年代为民国,类别为石刻。当年中山大学校长邹鲁到天女池边游览,触景生情,摘苏轼诗句百丈飞涛泻漏天书于池边巨石上
石门沟栈道与摩崖石刻
石门沟栈道与摩崖石刻
2023-04-19
石门沟栈道与摩崖石刻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大川镇石门沟村。始建于三国,历代多有修建。栈道遗址从石门北侧峭壁与沟溪平行延伸到石门南侧,东西峭壁上分布有正方形的栈道孔共4层80多个,每层栈道孔分布均匀,大小基本一致,间距1.2米至3米
大簸腻中越界线告示摩崖石刻
大簸腻中越界线告示摩崖石刻
2023-04-15
大簸腻中越界线告示摩崖石刻位于马关县夹寒箐镇新堡寨村委会簸腻村小组东南面500米的隔界山山脚的一天然石壁上,年代为清雍正四年(1726年),类别为石窟寺及石刻。大簸腻中越界线告示摩崖石刻为马关县文物保护单位
丹城石屋及摩崖石刻
丹城石屋及摩崖石刻
2023-10-27
丹城石屋及附近摩崖石刻,明、清,在县城西北0.5公里处蓬莱山山腰处,背山而面向东南。周围竹木葱郁。石屋实为几块巨石形成的石穴加以修整而成。其上覆巨石为顶,洞内右侧巨石作壁,左侧岩石上填充少量块石成壁。后壁隆起向外倾斜延伸
南龛山景区
南龛景区
2023-02-20
巴中南龛山景区位于巴中市巴州区城南的南龛山上,景区包括南龛摩岩造像、南龛公园、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以及将帅碑林。南龛苍松挺拔,翠柏长青,以保存有历代摩岩造像闻名。现存的完整佛像计122龛、1800余躯,在峭壁之腹分层列龛。它开创于隋唐,后世不断增刻
安福寺石造像
安福寺石造像
2023-06-06
福建泉州安福寺位于鲤城区江南镇曾林村紫帽龙首山麓。泉州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和第一批历史文化保护区。《泉州府志》载:唐·垂拱三年(687年)建。《八闽通志》则说是唐·嗣圣元年(684年)建,名安福院。元·至正间毁,僧智妙重建
圣水岩石刻造像
圣水岩石刻造像
2023-08-15
圣水岩位于乳山市冯家镇孔家村西北1000米的尼姑顶东坡。这里山水幽深,林木茂美,岩壁下有一天然石洞,洞内流水常年不断,水质清纯,因名圣水岩。据现存于该处的玉虚观碑记载,金大定年间(1161~1189),全真道七真人之一的王玉阳在这里搭建茅屋道行
风围水口碑摩崖石刻
风围水口碑摩崖石刻
2024-01-12
风围水口碑摩崖石刻位于五华县双华镇军营村碑石门。全名为《廉明太爷丁奉道审详给风围水口碑》,刻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孟春,高2.58、宽1.05米,全文共566字,字体古劲,笔划清晰,除题名横排阴刻外,余皆直排阴刻。上下两端还刻有别致的花草飘带装饰图案
“东海郁林观东岩壁记”摩崖题刻
“东海郁林观东岩壁记”摩崖题刻
2023-07-17
东海郁林观东岩壁记摩崖题刻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东海郁林观东岩壁记摩崖题刻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第三批1982年3月东海郁林观东岩壁记摩崖题刻唐开元七年(719)连云港云台山麓
玲珑山
玲珑
2023-10-20
虽不高,却两峰旖旎,盘空而上,游道古朴,沿涧而筑;山体不大,却有泉、有瀑、有树、有寺、有亭、有摩崖石刻、有人文古迹。早在唐宋时期就已成为浙西的一处游览胜地,现已被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刘永福虎字摩崖石刻
刘永福虎字摩崖石刻
2024-01-15
在白云山能仁寺牌坊右侧岩壁上,为不规则的横长方形摩崖石刻,右方刻一草书虎字,体长约两米,是个象形大字。上面两颗大眼睛,拖着一条长长的大尾巴,上款书光绪二十四年重阳日,下款署刘永福书。清光绪二十四年,刘永福率黑旗军旧部驻营广州
青州云门山
青州云门
2023-02-28
云门位于青州城南2.5公里,海拔421米。群峰突起,象座千仞高山。山顶上有石洞南北相通,远望象一方明镜高悬太空。每到夏秋时节,云门内云雾缭绕,缥缈绕如仙境,人称云门仙境,云门因此得名。山阳有隋唐时代造像5窟,石佛272尊,最早的雕刻于隋开皇年间
无想寺摩崖石刻
无想寺摩崖石刻
2023-11-13
明代位于洪蓝镇无想据县志记载,这里原有寺院,文人多有游览。1981年在寺的遗址上发现石刻三处,一为凤泉,横书,其西南有石,石上竖刻丹鼎,其东面有石,上部凿平刻有汙尊铭。石刻为明代知县王从善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