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搜索
搜 索
找到 秋湖山古采石场 相关特产共 3778
榜山豆皮和豆枝
豆皮和豆枝
2023-09-14
豆皮和豆枝:榜豆皮和豆枝闻名全国的龙江风格发祥地——福建省龙海市榜山镇,生产独具特色的绿色产品——豆皮和豆枝。此产品原料用百分百纯优质黄豆,采用古老的传统工艺制作,营养价值高,名扬东南亚,畅销海内外,颇受消费者的青睐。据统计:12年来,共出口豆皮2346
吴王贡鹅(吴山贡鹅)
吴王贡鹅(吴贡鹅)
2023-09-12
吴王贡鹅(吴贡鹅):吴贡鹅(又名吴王贡鹅)源于唐朝乾符年间。唐末五代十国期间,吴国的创立者杨行密攻庐州(今合肥)、克淮南、伐江夏,后占有淮河以南、长江以东的三十余州地盘。天复二年被唐昭宗封为吴王。他为官清廉,人民安居乐业,并以身作则,使属下均能如此,实属难
沩山腊肉蒸红薯干
腊肉蒸红薯干
2023-11-03
腊肉蒸红薯干:取腊肉用温水洗净,切厚片,将红薯干洗净放入蒸钵内,上面盖上腊肉,蒸约1小时,将汤笔出并放入盘中,锅内放蒜末、味精,即可。红薯干制作,将小红薯蒸熟,晒干,串成串挂上,灶头熏烤,想吃时取用,这是宁乡山区一带常用食材。味香腊、甜、润,带有浓厚的地方
太佬山绿雪芽茶
太佬绿雪芽茶
2023-09-18
太佬绿雪芽茶:太姥山绿雪芽,是驰名中外的名茶。绿雪芽,俗名白茶芯,形状纤细柔软,毛茸茸的,呈银白色,又叫银针、白毫。它的次品叫旗枪:因为叶子如旗,芽尖似枪。这种茶,是一芽一叶采下来制成的。绿雪芽是佳树。它不但可以饮用、药用,传说过去人们用鸿雪洞那株老茶的根雕
沂南黄瓜
沂南黄瓜
2023-10-07
沂南黄瓜:1997年,山东省信息中心认定,沂南县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夏、黄瓜生产基地。黄瓜作为一种蔬菜大面积栽培,沂南县起步于80年代后期。当时以黄瓜为主,夏黄瓜栽培量较少。1992年,苏村、辛集、头及依汶、朱家里庄等地的农民,开始大面积、规模化栽培夏、
八公山雪月银球
八公雪月银球
2023-09-12
八公雪月银球:制法:取豆腐375克,用刀塌成细泥;水发蹄筋切成细末,再取虾仁、鱼肉鸡脯肉各125克,分别排斩成细茸泥,放豆腐泥内,加入葱姜汁、绍酒、盐、味精拌匀,挤成球形滚上蹄筋末;取1只盘,抹上猪油,将蹄筋末放盘内,上笼蒸熟取下待用。再将剩余的豆腐、虾仁、
斑翅山鹑(别名:沙半鸡,雉科)
斑翅鹑(别名:沙半鸡,雉科)
2023-08-20
斑翅鹑(别名:沙半鸡,雉科):沙半鸡肉嫩鲜美,已列入省级保护。沙半鸡羽绒可作装饰或填充物,肉嫩鲜美,是上等佳肴。可以饲养,有条件的村屯可以发展(佳木斯)
捶藕
捶藕
2023-10-02
捶藕:山东特色美食——捶藕,锦名吃。七月以后,取干净嫩藕,用荷叶包好,拿拳头轻捶,加上白糖,以莲梗作箸,作管,食之,吸之,一身清香,数日不散。
淡水沙梨
淡水沙梨
2023-11-14
淡水沙梨:淡水沙梨是惠阳历史特产,历史上主要产区分布于淡水街道的象岭、铁门扇、红山、岭和永镇的麻溪,因淡水镇是沙梨的主要集散地,故而得名。淡水沙梨果肉爽脆多汁,清甜可口,为夏应时果品,可制作梨干、梨脯,有清凉润肺、消痰止咳之功效。品种有红梨、青梨、香水梨
黑椋子
黑椋子
2023-08-08
学名毛棣,称松杨。春秋时已有栽培。有伏椋子、椋子两类。含油率为33.5~36.7%,油可食用。最大株年产200公斤左右。全市年产近600吨。占食油来源的40%左右
枞阳大闸蟹
枞阳大闸蟹
2023-06-29
枞阳大闸蟹:白荡大闸蟹是安徽省安庆市枞阳县白荡的特产。枞阳白荡大闸蟹以其个大、色鲜、味美、品质纯正等特点,深受市场青睐,誉满海内外。白荡地处安徽枞阳县境腹部,西南距县城21公里,跨金社、项铺、会宫、官桥、ou等乡镇,西连竹子湖,南为破罡,东连章家赛
客家芋饺
客家芋饺
2023-06-29
客家芋饺:客家芋饺(明溪县本地俗称客包)它是福建省20个著名地方特色传统美食之一。客包十分耐煮,也耐存放。煮熟的客包吃不完,放到第二天,吃起来乃是柔韧有余,有滋有味,而水饺、馄饨之类的东东,别说放到次日,就是稍稍搁置一回儿,面皮也涨得浮泡气肿的。明溪人的
江山乌骨鸡
江山乌骨鸡
2023-06-25
江山乌骨鸡:【种质原产地】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省(市)浙江省江山市县(区)乡(镇)【主产区及分布】中心产区为浙江省江山市的坛石、双塔、虎、清等乡镇。主要分布亍坛石、清、双塔、贺村、虎、上余、凤林等乡镇,全市各地均有饲养【品种优缺点】江山乌骨鸡肉质乌黑、鲜
银鲫
银鲫
2023-10-22
银鲫:银鲫(原名白壳鲫鱼)盛产于赤壁城西北约33公里处的松柏,因鱼体呈银白色,故称银鲫,系长江优质鱼类,美味传颂湘、鄂两省。原松柏与柳连成一片,与长江相通,赤壁之战时是周瑜扎寨练兵之地。1965年围垦,建闸筑坝兴修成松柏,后扩建成既能排灌又能养殖的中
腌螺蛳
腌螺蛳
2023-12-23
清代檀萃在其中名著《滇海虞衡志》中,说:滇嗜螺蛳已数百年矣……以姜米、油调、争食之立尽,早晚皆然。另据〈〈本草纲目〉记载:螺蛳处处溪有之,江、夏、沔尤多。大如指头,而壳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