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搜索
搜 索
找到 红七军和湘东南独立师会师旧址——万家大屋 相关信息共 7500
湘波绿
波绿
2023-10-28
波绿:湖南特产—波绿,原系茶树种名,属无性系品种,是由湖南省茶叶研究所于20世纪50年代育成的良种。属灌木型、大叶类、晚芽种。制成碎茶有花香,制成绿茶品质亦佳。高桥银峰问世后,由于品质优特,消费者十分喜爱,生产供不应求。其品质特点是外形条索紧结弯曲,色泽
红四方面军后方总医院旧址
四方面军后方总医院旧址
2023-08-31
四方面军后方总医院旧址,是1930年秋,中共鄂豫皖边区特委一军在新县箭厂河乡街道兴建的红军后方总医院。1931年11月,四方面军成立,即改名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后方总医院。
棉湖战役东征军指挥部旧址
棉湖战役东征指挥部旧址
2023-05-24
东征棉湖战役革命活动旧址包括揭西县的棉湖镇、凤江镇、金和镇、塔头镇、灰寨镇多地,方圆直径约7公里以上,主要遗址兴道书院,位于棉湖镇方围社区兴道中学后。棉湖战役前夕,兴道书院为黄埔校总部驻地,造凤楼下是主任、顾问室校长室,现三乐堂为棉湖战役展览室
黄沙腰李氏大屋
黄沙腰李氏大屋
2023-07-24
黄沙腰村李姓大屋位于遂昌县黄沙腰镇,有东西两座房屋,为晚清时期建筑,因规模较大,占地面积5000余平方米。西大屋创建时间略早,李姓祖辈历时几十年,相继建成一至五进两边附屋,组合成大屋,中轴线上由门坛、一至五进的五开间排列,东西两边附屋各十四间
红6师机关旧址
6师机关旧址
2023-04-04
6师机关旧址杨氏宗祠位于将乐县南口乡蛟湖村。蛟湖渡口是当时将乐县城与明溪及将乐南部交通的唯一通道。1933年8月,6师进驻蛟湖村扼守交通要道咽喉,师机关就设在杨氏宗祠内。期间,红军组织群众开展打土豪、分田地运动,成立了蛟湖乡苏维埃政府及赤卫队
渼陂红二十军成立旧址
渼陂二十军成立旧址
2023-08-13
渼陂二十军成立旧址位于青原区,2018年3月,公布为江西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渼陂二十军成立旧址,渼陂二十军成立旧址简介,渼陂二十军成立旧址吉安市青原区渼陂二十军成立旧址旅游指南
城坑中共湘鄂赣边境特委旧址
城坑中共鄂赣边境特委旧址
2023-08-12
中共鄂赣边特委旧址位于官元山乡西南5.5公里的城坑兰家屋。该屋坐南朝北,四面环山,民国民居,土木结构,青瓦覆盖,两边分水,穿插格子窗。前檐大门框上边的墙上书有列宁室字样。面积为234平方米,已倒塌三分之二。中共鄂赣边境特别委员会1928年9月恢复
大屋袁家民居群
大屋袁家民居群
2023-06-11
大屋袁家民居群类型:古建筑时代:清地址:庙前镇春和村保护范围:以每栋建筑外墙基为起点,四向各至30米处。建设控制地带:四向各至保护范围外60米处,大屋袁家民居群,大屋袁家民居群简介,大屋袁家民居群衡阳市常宁市大屋袁家民居群旅游指南
十都王家大屋
十都王家大屋
2023-08-09
十都王家大屋,位于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嵩峰乡十都村。为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当地纸商富豪王集贤所建宅院。中文名:十都王家大屋地理位置: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所处时代:清保护级别: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编号:Ⅲ-343
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
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
2023-03-09
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一共有两个地方,其一位于红安县七里坪镇、檀树岗乡。其二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位于四川省通江县县城诺江镇文庙街8号,居东经107°14´,北纬31°55´,海拔342米,北依炮台,前临诺水
虎踞陈家大屋
虎踞陈家大屋
2023-06-10
虎踞陈家大屋位于茶陵县虎踞镇乔下村岭上组,大屋背靠马鞍型的高山,前面有池塘一大片稻田,两边是茂盛的翠竹。整座古屋建筑以砖木构架为主,结构对称严谨、布局采光合理、造型古朴典雅。采用青砖砌筑,青瓦盖顶,青石铺底,没有饰檐,是典型的清代湖南民居。
陈树湘墓
陈树
2023-05-24
陈树墓位于湖南省道县潇水河畔城中社区阴阳村南,1934年11月下旬,陈树率领的34师负责掩护中央红军转移,他在率部突围时腹部中弹,身负重伤。最后,部队弹尽援绝,陈树伤重被俘
保障东南石刻
保障东南石刻
2023-09-09
保障东南石刻属于建筑与设施类景观与小品建筑亚类中的摩崖字画,位于四川省自贡市富顺县赵化镇普安村。
西参沟大屋窖
西参沟大屋
2023-08-24
西参沟大屋窖位于邹城市峄山镇西参沟村,年代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类别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2016年12月26日,济宁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济宁市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西参沟大屋窖,西参沟大屋窖简介,西参沟大屋窖济宁市邹城市西参沟大屋窖旅游指南
湘山塔
山塔
2023-06-10
山塔时代为明。位于湖南省炎陵县城关镇,此为东地区明代砖塔之一。山塔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6),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至咸丰元年(1851)曾数次重修,塔下原建有山寺,已不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