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搜索
搜 索
找到 红四方面军宣达战役烟灯寨战场遗址 相关景点共 7500
甄桥遗址
甄桥遗址
2023-08-24
甄桥遗址位于兖州市漕河镇甄桥村南,面积约为3万方米,文化堆积厚约1.5米,地面暴露有灰坑,采集的夏文化陶器有泥质黑陶、泥质灰陶、夹砂灰陶,纹饰有弦纹、凸棱纹,器型有壶、尊、器皿。2003年3月被公布为兖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杜遗址
东杜遗址
2023-08-19
东杜遗址位于广饶县广饶镇东杜疃村北约500米处,2008年11月30日复查,从现场看,地表散落着众多的文物标本,有灰陶布纹瓦、青砖块、灰陶罐口沿、白地黑花瓷片、褐釉瓷碗底等,经钻探发现,文化层厚约70厘米,包含物有青砖块、草木灰等,东西160米,南北240米
林家河遗址
林家河遗址
2023-08-16
林家河遗址位于昌乐县北岩乡林家河村西侧,面积约4.5万平方米,地表平坦,文化层厚1至1.2米,北部断崖暴露灰坑。曾采集到大汶口文化的鼎足、罐口沿、鼎口沿、器鼻、器鋬及龙山文化的罍口等遗物。鼎足、鼎口、罐口等,属大汶口文化中期遗物。
昭通古文化遗址
昭通古文化遗址
2023-04-16
昭通古文化遗址位于昭通市城北北闸镇塘房二社过山洞村。洞长40多米,洞宽10米有余,最高处约5米。1982年,市文物普查队发现一些哺乳动物化石和1枚人牙化石。首次发现的早期智人化石,定名为昭通人。这一发现填补了猿人阶段到晚期智人阶段的空白
度城遗址
度城遗址
2023-03-31
度城遗址,为昆山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淀山湖镇西六公里处,清陈元模在其《淞南志》里写道:度城镇,淞南淀湖之滨,一统志载为黄巢所筑,邑志亦然。始称铎城。唐乾符五年(878年),黄巢起义军南下沿长江东进来此,构筑城墙,改铎城为度城
长白山神庙遗址
长白山神庙遗址
2023-03-28
遗址的发掘,是中原以外首次发现的国家山祭遗存,对探索金代礼仪制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对研究金王朝的边疆经略、探索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对充实长白山悠久历史文化的内涵亦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勤丰遗址
勤丰遗址
2023-03-22
勤丰遗址在巴城镇勤丰村的西巴城村。1986年春,村民开挖鱼塘时,发现表土中陶器碎片甚多,并在深层挖得椭圆形石器一件,扁平光滑,陶豆圈两件,交巴城文化站收藏。后来,服装厂陈乾元,又在该址挖得石犁、石钺、小光面石器、唐代瓦当、陶豆圈各一件
古长城遗址
古长城遗址
2024-01-12
吴起县境内长城遗址有两道,白于山以北为明长城,县城南为战国时期秦长城。战国时的秦长城,据史念海《黄土高原森林与草原的变迁》一文所载:为了防御匈奴,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开始修筑了一条长城,这条长城西起今甘肃省岷县(秦时临洮县),经临洮、渭源、陇西、通渭诸县
王家碥遗址
王家碥遗址
2023-10-04
王家碥遗址位于本县建设乡红旗村,1981年文物普查发现。东临洋芋河,西连丘陵,地形平缓,黄土覆盖约0.80~1.00米,表层是耕地,东、南有断层,黑褐色灰土厚约0.90米。采集标本有石锛、石刀和夹沙陶片。石锛、石刀皆小巧,通体磨光。夹沙陶片里红外灰,很有特色。
老官台遗址
老官台遗址
2023-10-01
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陕西省华县城西南,滑河支流西沙河的东岸。1959年试掘。在清理的两个灰坑中,出土的陶器具有显著特征,器形以罐居多,钵、碗、杯和小口鼓腹平底瓮次之,鼎极少。纹饰以划文为主,其次是绳纹,也有少量的线纹、锥刺纹、附加堆文。
明城堡遗址
明城堡遗址
2023-10-01
定边县境内,现遗存的古城遗址,宋代有10处(包括西夏):冯地坑乡旧城、王盘山乡西海螺城、樊学乡石城子(现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白马崾先乡安达城、铁角城,张崾先乡木瓜城,罗庞塬乡荞麦城,新安边堡城,油房庄乡黄花城等
小金川流域古遗址群·木坡招牛喇嘛寺遗址
小金川流域古遗址群·木坡招牛喇嘛寺遗址
2023-09-13
小金川流域古遗址群·木坡招牛喇嘛寺遗址(小金县)保护范围:以遗址内村民肖永林住房为基点,向东外延95米至木坡小学围墙处,向西外延95米,向南、北外延400米。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60米。
马家垸遗址
马家垸遗址
2023-10-13
马家垸遗址是现存城垣内侧护坡平缓,外侧坡面陡直。古城西依东港河,北、东、南为人工水道,与东港河流连为一体。城内有一条河道,由西北流向东南,与护城河贯通。东、南、西、北城垣各设一道门,其中东、西城垣为水门
九成宫遗址
九成宫遗址
2023-10-03
九成宫遗址位于宝鸡市麟游县新城区,坐落在的杜水之北的天台山,东障童山,西临凤凰山,南有石臼山,北依碧城山,一派青山绿水、明媚秀丽的风光。这里属于渭北高原丘陵沟壑区,海拔近1100米,夏无酷暑,气候凉爽宜人
婆枣林遗址
婆枣林遗址
2023-08-19
婆枣林遗址位于无棣县西小王乡吴岔河村,据考,该村于明代永乐年间建立,随栽植一株婆枣树,而后通过根部不断繁衍,加上当地村民的精心护理,逐渐形成了小型婆枣林。当前,多数生长旺盛,有的长势奇特,形成当地一处自然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