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 纪晓岚故居遗址和墓地 相关景点共 7500 条
胡沁园故居
2023-06-12
胡沁园故居位于湘潭县中路铺镇火口岭村竹冲韶塘,亭午公祠三雅堂。胡沁园(1847.5.23一1914.5.23),原名庆龙,字云涛,派名自倬,行寿三,沁园是他的别号。清光绪监生。为宋著名理学家、文学家、书法家、语文学家胡安国(1072—1137年)的后裔
伍廷飏故居
2023-05-29
伍廷飏故居座落于温泉村高仰一队。伍廷飏中将军衔敌好姜,一生多办公益事,伍廷飏(1893—1950),字展空,广西容县黎村温泉人。曾任国民革命军师长、广西省政府代主席、主席及广西、湖北、浙江等省建设厅厅长、国民党第一届全国国民代表大会代表等职
陈廷敬故居
2023-07-09
皇城村: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原名郭峪中道庄,是清代名相、《康熙字典》的总阅官、文渊阁大学士、康熙皇帝的老师陈廷敬的故居,因为康熙皇帝曾两次驾临而改称皇城村。陈廷敬晚号午亭,所以,午亭山村是它的别称。皇城相府之名则是旅游开发的产物
郑耀南故居
2023-08-14
郑耀南故居位于莱州市平里店镇西障郑家村。郑耀南(19081946),中共掖县党组织与军队的创建人之一。1930年10月,中共掖县委员会在此成立。郑耀南当选为书记,王鼎臣等为委员。至1939年秋冬,其南屋即为中共掖县县委早期秘密活动地,有草屋4间,并有前院墙
凤港林森故居
2023-11-15
凤港林森故居位于闽侯县祥谦镇凤港村,坐北朝南,始建于清乾隆三年(1738年),林森高祖林国仕(字用厂)修建,瓦椽架于七星壑上。据村里的乡贤说,林森出生时老屋已基本濒临倒塌,林森之后曾经多次回乡,但是他每次回乡,都以关抚民生为先,不但修道铺路
宫巷刘冠雄故居
2023-11-14
宫巷刘冠雄故居位于福州市鼓楼区宫巷东口南侧,清乾隆(17361795年)间始建;光绪及民国间大修。四面围墙,坐南朝北,两座相邻。入门头房为平整大石条铺成天井,三面环廊。主要建筑第一进七柱四扇三,前廊后堂,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二十八根大木柱
罕额依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和汉代石棺葬墓群
2023-06-01
罕额依古遗址位于丹巴县中路乡境内。这是一个经四川省、甘孜州联合考古队于19881989年进行试发掘的一个处于新石器时代的古人类遗址该遗址面积达2万余平方米,文化堆积层厚达6余米,试发掘120平方米。通过对其最表文化层进行碳14测定,其下限年代为3500年
汲冢遗址
2023-08-27
汲冢遗址在河南省新乡市汲县县城(现卫辉市)西南10公里,孙杏村乡娘娘庙(村)南。因墓地在汲得名(汲县古称汲郡)。为战国时墓冢.至于汲冢墓主是谁?同样存在不同说法。晋代汲郡,河南汲县西南,战国时是魏的封地
九站遗址
2023-10-09
九站遗址位于合水县蒿嘴铺乡九站(后九站)村。属寺洼文化。面积约10万平方米,分遗址区和墓葬区。遗址区破坏较严重,文化层厚0.51.6米,断崖上暴露有灰坑和居址,地表散布大量夹砂和泥质红、灰陶片
熊成基故居及生平史料陈列馆
2023-05-03
走进东关街韦家井6号,这里是熊成基故居。前后共三进建筑,总建筑面积370多平方米,为两个连体的四合院,青砖小瓦,木结构,典型的扬派建筑风格。熊成基故居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辛亥革命先驱熊成基是从扬州古城走出去的热血青年
九和人民英雄纪念碑
2023-06-19
九和人民英雄纪念碑位于紫金县九和镇九和村。该纪念碑建于2005年,坐西北向东南。是为了纪念在新中国建立前后各个历史时期为国家牺牲的九和籍烈士而建造。九和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坚持党的领导,积级支持革命斗争活动,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纪念碑由基座、碑身和碑顶组成
王文明烈士纪念亭及故居
2023-09-11
王文明烈士纪念亭及故居是海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位于琼海市嘉积镇东风路,故居座落于琼海市阳江镇益良村。管理单位是琼海市民政局。中文名:王文明烈士纪念亭及故居地理位置:琼海市嘉积镇东风路
维新遗址
2023-11-01
维新遗址位于江苏省苏州太仓市双凤镇维新村,是一处良渚和马桥文化遗址。维新遗址中心面积约1万平方米,总范围约6万平方米。遗址分北、南二个区。南发掘区出土马桥文化遗存有陶片、土井和大量红烧土堆积物;北发掘区出土马桥文化遗存有凹圜底罐、滛足等
德和茶行
2023-10-11
德和茶行地址:江南镇日新街时代:清类型: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保护范围:东南、西南、西北各至围墙外20米,东北至资江岸边建设控制地带:自保护范围外四向各外延30米公布日期:安政发﹝2011﹞22号2011年7月,德和茶行,德和茶行简介,德和茶行益阳市安化县
天目山遗址
2023-07-19
天目山遗址位于天目路,新建的姜堰博物馆在遗址的东南角,是天目山遗址博物馆和姜堰博物馆的结合。天目山遗址,位于姜堰城区北部,新通扬运河南侧,姜溱河东畔。遗址所在地地势较高,四面环水,形似一座小岛。据明万历《泰州志》载,天目山二井,形如双睛,故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