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搜索
搜 索
找到 维则堂大宗祠 相关景点共 7500
傍江西罗氏大宗祠
傍江西罗氏宗祠
2023-04-10
傍江西罗氏宗祠位于大龙街傍江西村中和大街8号,年代为1920年。中华民国九年(1920)重建。广三路,深三进,祠堂规模较大,为典型的岭南广三路祠堂,保存了较明显的晚清建筑风格,对研究番禺祠堂文化很有价值
邹堂郑氏宗祠与牌坊
郑氏宗祠与牌坊
2023-06-22
郑氏祖祠俗称始祖祠,位于揭阳空港经济区地都镇乌美社区,于明朝穆宗隆庆二年(1568年)建成,是邹郑氏之11世祖郑旻告假回乡修建祖祠时所建的。郑旻是明嘉靖丙辰年(1556年)进士,授官兵部主事,曾任贵州布政司、四川按察等职,为官清廉,刚正不阿,有口皆碑
南村周氏大宗祠
南村周氏宗祠
2023-04-10
南村周氏宗祠位于白云区太和镇南村,年代为清,类别为古建筑。2002年7月,被公布为第六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东侧相邻建筑西墙线,南至相邻建筑北墙线。西从文物本体外延5米,北从文物本体外延5米
屏山二村黄氏大宗祠
屏山二村黄氏宗祠
2023-04-09
屏山二村黄氏宗祠位于番禺区石壁街道屏山二村,年代为清,类别为古建筑。2008年12月,被公布为第七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相邻东侧建筑边线,北至旧墙基北侧相邻建筑边线,南从建筑边线外延5米,西至玉树大街现状路西边线
下沙张氏大宗祠
下沙张氏宗祠
2023-11-07
下沙张氏宗祠位于广州市黄埔区黄埔街下沙社区下沙大街23号。始建于清咸丰三年(1853),民国期间和2003年重修。坐北朝南,三间两进,总面阔13.05米,总进深38.69米,分布总面积504.90平方米硬山顶,人字峰火山墙,灰塑龙船脊。雕花封檐板
孙维城家族墓群
城家族墓群
2023-07-05
城家族墓群为明代古墓葬,位于邱县孙庄村西南500米。孙城家族墓群是邯郸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昌教林氏大宗祠
昌教林氏宗祠
2023-06-25
林氏宗祠位于顺德区杏坛镇昌教村,1276年宋景炎年间由新会大江乡开族到顺德昌教乡,祠堂最初建于元、明朝之间,早期规模比较小,于清朝乾隆年间进行大规模扩建,最大建筑面积清同治年间达十亩地之大,现存建筑实体也有5亩之多
南社谢氏大宗祠
南社谢氏宗祠
2023-06-17
南社谢氏宗祠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茶山镇南社村,百岁坊对面,建于明正德十五年(1520),清代曾修缮,1995年重修。坐南向北,三间二进二廊一天井合院式布局,总面阔9.6米,总进深12.7米,占地面积约122平方米
漆氏宗祠
漆氏宗祠
2023-06-09
漆氏宗祠位于团风县贾庙乡汤漆村漆家湾。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同治五年(1866)重修。坐北朝南,砖木结构,由宗祠、续谱、饭堂、水池四部分组成,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现仅存宗祠及饭堂。宗祠面阔五间15米,进深29米,四合院式布局,硬山灰瓦顶
下沙吴氏大宗祠
下沙吴氏宗祠
2023-11-07
下沙吴氏宗祠位于广州市黄埔区黄埔街下沙社区下沙大街3号之二。建于清咸丰六年(1856),2003年按原貌修复。坐北朝南,三间两进,总面阔12.38米,总进深41.34米,分布总面积511.79平方米。硬山顶,人字峰火山墙,灰塑龙船脊,碌灰筒瓦,陶瓦当
高赞梁氏大宗祠
高赞梁氏宗祠
2023-05-25
高赞梁氏宗祠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杏坛镇高赞东胜大街1号。清乾隆十三年(1748)建,光绪二十三年(1897)、1997年重修。坐西北向东南,广三路,总面阔28米,中路面阔三间13.6米,进深三进47.8米。硬山顶,龙舟脊,人字封火山墙,青砖墙红砂岩石脚
殷氏宗祠——大沙乡农民协会遗址
殷氏宗祠——沙乡农民协会遗址
2023-06-16
殷氏宗祠——沙乡农民协会遗址位于岭山镇沙村旧围,GPS坐标:北纬22°5550.9,东经113°5007.1,海拔高程22米。整座宗祠坐东北向西南,建筑三开间三进合院式布局,进深29.86米,面阔11.84米,高7米。两侧设两廊,围合中间设有一天井
下柏石陈大宗祠
下柏石陈宗祠
2023-10-18
宗祠年代:清坐西朝东偏南20度,总体布局为前后三进,并设有戏台、厢房、钟豉亭、茶亭等,占地约970平方米。前厅,面阔五间间两弄,进深六檩用四柱。戏台为四柱重檐攒尖顶,位于前厅与正厅之间,与正厅隔天井。天井两侧设钟豉亭
长教简氏大宗祠
长教简氏宗祠
2023-08-07
长教简氏宗祠年代:清座落地点:南靖县书洋镇坎下村简介:明宣德六年(1431)始建,清至民国多次重修。坐北向南,两进带两厢,悬山顶,主体建筑前辟泮池祠埕,后设龟背形抄手,总占地面积约2600平方米。石作构件和梁架斗拱,雕刻精美
良溪罗氏大宗祠
良溪罗氏宗祠
2023-06-28
良溪罗氏宗祠位于棠下镇良溪村。建于明代,罗氏后人为纪念南宋时从南雄珠玑巷迁至定居的先祖罗贵而建。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重建,乾隆、道光年间曾进行修缮,清咸丰十年(1860年)由罗天池主持重修,光绪年间又作修缮,至今保持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