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搜索
搜 索
找到 老城文庙大成殿 相关信息共 314
深泽文庙大成殿
深泽文庙大成殿
2023-05-11
深泽文庙大成殿始位于泽县城内,为明代古建筑。建于宋代元佑三年,此后曾多次增修或重建。目前所存应为清代遗物。据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深泽县志》载:当时庙制为大成殿五间,东西两房各七间,戟门三间,棂星门三间,泮池一区,左右学门各一间
洋县文庙大成殿
洋县文庙大成殿
2023-10-04
洋县文庙大成殿时代:清地点:洋县洋州镇文明西路洋县中学院内保护范围:以大成殿为坐标,东、西檐水各外延5米,南、北檐水各外延3米。建设控制地带:A区东、西分别向外延伸3米,南、北分别向外延伸5米
丰县文庙大成殿
丰县文庙大成殿
2023-05-26
文庙大成殿,位于丰县县城解放路西首北侧,江苏省人民政府于2006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庙亦称孔庙,始建于唐代,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迁建现址,占地十余亩,宫室近百间,建筑雄伟壮丽,为祭孔之地,历代多在此兴学育人,直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平乡文庙大成殿
平乡文庙大成殿
2023-07-03
平乡文庙大成殿位于河北省邢台市平乡县平乡镇学前铺。该殿始建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大成殿是文庙的主体建筑。据《平乡县志》学宫图可知,文庙建筑分为东西两路,大成殿位于西路中轴线的中心位置,东路为附属建筑,整个文庙建筑群的占地已不祥
鹿邑文庙大成殿
鹿邑文庙大成殿
2023-08-31
文庙大成殿即黉学堂,位于鹿邑县城内紫气大道北县委院内。大殿座北朝南。据清代光绪版《鹿邑县志》记载,鹿邑文庙始建于元至正年间(1341-1369),为归德守观志能创建,后毁于兵。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知县韩重建。崇祯末又为流寇所焚
郾城文庙大成殿
郾城文庙大成殿
2023-08-30
郾城文庙大成殿:郾城文庙位于老郾城城区黄河西路(现在郾城文化旅游局后院),古代时专供儒生聚学授书的地方。始称儒宫,为唐代元和年间溵州刺史高承兴建。元至正后相继扩建。明洪武三年改称孔庙。永乐年间又恢复原称
睢县文庙大成殿
睢县文庙大成殿
2023-09-01
文庙大成殿。又称黉学大成殿。位于县城建设路南。始建于清康熙十年(1671年)。黉学即原睢州儒学,大成殿为其主要建筑,用以奉祀儒家创始人孔子。民国后黉学逐渐圮毁,原址移作他用,现仅存大成殿,殿进深五间,面阔五间,前出后包,琉璃瓦盖顶,滚龙脊两端安放鸱吻
永和文庙大成殿
永和文庙大成殿
2023-07-08
中文名:永和文庙大成殿时代:元位于:永和县城内正大街东门巷建于:元至元年间
天津老城博物馆
天津老城博物馆
2023-03-13
天津老城博物馆是天津南开区文化和旅游局举办的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坐落于传统民居徐家大院,原为英商天津麦加利洋行买办徐朴庵家宅,始建于清末民初,是天津市区唯一保存完好的典型传统民居三进四合套院落,博物馆2000年正式筹建
榆次老城值得去吗
榆次老城值得去吗
2023-12-28
榆次老城值得去吗:榆次老城是国家4A景区,作为晋中非常受欢迎的古城,自然是吸引了很多游客的到来。但是对于榆次老城有好的评价,自然也有坏的。那么榆次老城到底值不值得去呢?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好好介绍一下吧!其实说到这个榆次老城,喜欢历史文化的朋友肯定是非常喜欢的,毕
老城辣汤
老城辣汤
2023-09-13
老城辣汤:相传乾隆在下江南时,路过此地,感到肚子饿了,恰好路边有一家老太太煮鸡汤,乾隆就坐在路边喝了一碗,感到很香,汤里还有麦仁,乾隆却不知这麦仁是鸡没洗干净留在鸡肚子里的。于是,乾隆就问老太太:这是啥汤?老太太年龄大,耳朵也背,没听清楚,就重复了一句:啥汤?
巩昌府文庙大成殿
巩昌府文庙大成殿
2023-10-07
巩昌府文庙大成殿位于定西市陇西县巩昌镇南大街西侧166号(巩昌中学院内),清光绪五年(1879)重建,建筑面积345.45平方米。坐北朝南,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通长21米,进深三间,通宽14.25米,通高12米,前后出廊
顺德府文庙大成殿
顺德府文庙大成殿
2023-07-03
顺德府文庙大成殿原名为文宣王殿,唐开元27年(公元739年),唐玄宗追谥孔子为文宣王,自此全国孔庙的主殿皆被称为文宣王殿
会宁文庙大成殿
会宁文庙大成殿
2023-03-18
文庙大成殿始建于明弘治十三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是甘肃省仅有的几家文庙中维护最好、气势最为雄伟的建筑,它属重檐翘角,歇山顶式建筑,四周有栏杆,前蹲石狮一对。2006年,经会宁籍民营企业家康冰等有识之士捐助,又一次进行了大规模的维修
祥符文庙大成殿
祥符文庙大成殿
2023-08-27
【祥符县文庙大成殿】位于开封市小南门里洪学街一号(原为卧龙街)。现存大成殿一座,绿瓦悬山,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前檐出厦,前墙有木棂窗,天花板由方木格组成,保持着原有面貌,该庙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崇祯十五年没于水。清顺治十一年重建,康熙六年迁于今址